靳先生有些意外,心想我隻是想多帶幾乘車回大梁,你倒順杆爬了,要謀我府上的車!不過臉上倒也沒有表露出來,隻含糊道:“但有所需,量無礙也。”
城守也在席中客氣一番道:“但有差使,定不敢辭!”
芒申也老實不客氣道:“君守當圃田要塞,正在大梁、公子間。家父主大梁城守,囿中乃吾大兄寅,野外魏公子親率大軍。三支大軍,拱衛大梁,大梁必固若金湯。其間惟君居中聯絡,乾係非小。”
圃田守沒想到客氣一番,倒客氣出事來,麵色有些不豫,道:“圃田與囿中、大梁,及魏公子均無溝通,奈何居中聯絡?”
芒申道:“軍令旦夕至,君其待之!”
聞聽此言,在座眾人心中都是一震:是芒卯真的下了這個決心,還是芒申狐假虎威?如果是後者,芒申見到芒卯,會不會真的請下軍令來?如果真的請下軍令來……未免太拿軍事當兒戲了!如果是芒卯下了決心,為何先讓芒申知道,並由芒申轉述,而不是直接下令給圃田守?由於不知虛實,圃田守隻得拱手道:“謹奉軍令!”
芒申自然看出圃田守心中的勉強,但仍然十分強硬道:“自囿中至圃田,吾大兄寅自當之;圃田至公子處,君其當之。願即巡,與公子接。日暮時,公子軍必至南關。”
眾人心中更是驚疑,全都沒想到芒申竟是如此殺伐決斷,與他以前謙謙君子的形象大相徑庭。
圃田守也不甘示弱,問道:“何以與公子接?”
芒申毫不猶豫,道:“但以圃田節符往,必得公子之令回。”
一番話對答如流,連靳、曹二先生都不免懷疑,是不是芒申早就與信陵君商量好了——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二位先生知道得很清楚。兩人都望向圃田守,要看在這番言語下,圃田守如何回應。
圃田守僅僅略一俯首道:“敬喏!”從席上站起,取過一盞,從甕中舀出清酒來,先奉上芒申,道:“少將軍少年英傑,見識卓爾,必得建功業,光門楣!請先儘飲,以壯行色!”
芒申心裡很不滿意圃田守轉換話題,但對方禮儀周全,姿態謙卑,很不好多說什麼,隻得接過盞,一飲而儘。圃田守接過盞去,不待芒申再開口,便依次向座上諸人一一敬酒,口中奉承的辭藻一套一套,長篇大論而不帶重複。信陵君的門客靳、曹二先生自然心領神會,配合著說了許多客套話;芒府門下的先生不知究竟,見芒申飲了酒,也都口中承應著,接過盞去飲酒。一巡酒罷,家臣過來報道:“車乘已備!”
靳、曹二先生連忙起身道:“使命緊急,不敢勞君守多賜!”
芒申被二位先生搶了頭,也不敢強出頭,也禮敬而辭,但仍不甘心地找補一句道:“勾連之事,乾係甚大,君其勉之!”
圃田守心中不快:你算什麼東西,也敢讓我“勉之”?臉上一點不露,滿麵堆笑道:“敬~~喏~~!”
對這滴水不漏的老油子,芒申也沒什麼辦法,隻得下堂,來到外麵。六乘駟馬大車威風凜凜地在府門前的街衢上一字排開。眾人略一講究,排出陣型:芒申為主使居前,以下依次是車右、靳、簫間、曹和陳四,成一縱列依次而行。六人上車後,各執轡策,拱手向圃田守行禮而辭,圃田守一一回敬,就連沒有什麼存在感的陳四也不例外。六乘馬車沿街緩步出了東門,中間四乘依次向左、右旋轉,原在最尾的陳四略向前提,形成前鋒略突的三列縱隊。過程中並無金鼓,僅在芒申的口令下,整齊地完成隊列轉換,同時啟動,並逐漸過渡到快步,陣型不亂。一通操作乾淨利落,很得城上戍卒的觀感。
這一隊車乘在長城上守軍的眼中逐漸化為一道煙塵,慢慢消散時,囿中的城樓已經在望。眾人隨著芒申的口令,漸漸減下速度,過渡到正常步伐,至離城樓百步之外時,將車停下。芒申從懷中掏出節符,舉在手中,一手執轡,策馬前行,口中叫道:“軍~使~歸~國!”
早在望見車隊塵土時,門衛就已經上了城。見六乘車,五乘原地停下,隻芒申單車前來,還一手執節,一手執轡,顯然毫無威脅,遂走下城去迎接。
儘管長城和大梁城外都有戰事,但卻不及囿中,故囿中一直沒有閉城,維持著正常的開關。當然,由於城中無市,人跡稀少。
門衛驗過節符,親自領著前往囿守府。車外的五乘交由一人領著,仍往城外驛舍落腳。路上,門衛告訴芒申,由於有“將軍”至,囿中守、尉俱在囿守府,不必兩處奔波。芒申道了謝,心中想,必是大哥芒寅到了。心裡一陣輕鬆。
走到府門前,門衛敲開門,說明情況,芒申上來驗過節符,門衛離去。開門的自然是固守家臣,芒申並不認得,見了芒申道:“守、尉大夫正與上官議事,恐難相見。如有公務,可投各司辦理。”
芒申自然知道該怎麼辦:從懷中掏出一把銅錢,也不拘多少,從門縫遞進去,道:“正要與上官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