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敘禮畢,王稽道:“先生夜見,必有以教我。”
張祿道:“秦王之國危於累卵,得臣則安。”
王稽道:“何出此言。秦王有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武安君,皆天下之才也,而輔佐之。百戰百勝,國安若山。先生得無以虛言駭世耶?”
張祿道:“非所謂也。臣居山東時,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後、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有王也。昔崔杼、淖齒管齊,射王股,擢王筋,縣之於廟梁,宿昔而死。李兌管趙,囚主父於沙丘,百日而餓死。今臣聞秦太後、穰侯用事,高陵、華陽、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
王稽製止道:“止。此非臣所敢聞也。願薦先生入秦,先生待我於三亭之南。三亭近洧水,願先生垂釣其間,效薑太公之故事。臣以訪之,同載而歸。”
張祿道:”臣以何服入見?“
王稽想了想道:”短褐、茅蒲、襏襫可也。“
張祿道:”臣謹喏!期之何進?“
王稽道:”臣首入梁,次入鄭。從鄭返秦,道南道,則出三亭。“
張祿道:”謁者深知中國地理。“
王稽道:”臣本周人,寄食於韓,由韓入秦而為謁者。但知一二韓地。“
張祿道:”臣為仇所索,不敢累於謁者,請即辭,期於三亭!“
王稽道:”先生亦頗知地理。“
張祿道:”中國地理,臣或知一二。“
王稽道:”先生必為王所重。“
張祿不敢怠慢,立即出來。鄭安平在前麵觀察。好在天陰昏暗,管邑無事不點火把,暗夜則入寢,並未與人相遇。來到橋邊,鄭安平從懷中取出一包銅錢,遞與張祿道:”先生此行也,吾不得相送。願先生此一去也,龍入大海,虎入森林,任君馳騁。“
張祿道:”大恩不言謝!臣但有尺寸之進,皆公子所賜!“
匆匆幾句說完,兩人相辭而彆。
鄭安平回到館驛,沒有再與王稽交談,王稽自行滅掉火把就寢。他躺在地上,心裡十分混亂。今天的事他不知道是對是錯,是禍是福,甚至不知道如果再來一次,他還會不會這麼做。但張祿的言談明顯切中要害,想人之所未想。就憑這一點,他在秦國也不會碌碌無為,自己跟著立點小功,也是意外之喜。他惟一沒有想到的是,這可能是一個陷阱!
鄭安平沒有想到事情會如此順利,甚至王稽主動開口詢問,處處配合。他也沒有想到,這可能是被安排好的!
這一夜,鄭安平就在館驛休息。王稽一夜無事,鄭安平也一夜無事。但兩人同樣心事重重,第二天相辭時,兩人都是黑眼圈。
三天後,王稽回到管邑,還住在館驛中。依然是鄭安平負責接待並守夜。兩人夜談很久,各自通報自己所知的各國情事,但都心照不宣地回避了張祿的名字。鄭安平部魏王對取消伐楚是何意見,王稽道:”魏王言,其興也秦,其止也秦,其在秦也!“
鄭安平有些不甘心地問道:”信陵君或有其言。“
王稽道:”臣非議於魏也,但報知於魏也。魏王但有所問,臣一無所知!“兩人均笑。
送走了王稽,鄭安平心下難安,卻又無人可以相敘。開始眺望南麵,而後又眺望北麵。無時得安。小奴察覺了鄭安平的不安,小心地詢問是否有不好的事要發生。鄭安平強作笑顏道:”焉有其事,但恐韓與秦至矣!“他們並不知道,信陵君已經與韓王達成妥協,管邑既由魏王封於信陵君,複由韓王封於信陵君,這樣,韓對管邑的威脅事實上已經解除。但這事由於”喪權辱國“,隻限於少數人知道。
在那段煩惱的日子裡,輔導蓋聶練功,成為惟一可以開心的事。而蓋聶所展現的武學天賦,令所有武卒,包括曹包,都嘖嘖稱讚。
張祿回到豕三家裡後,依然恢複乞丐裝束,抓了把土擦在臉上,把剛剛洗乾淨的臉又弄得肮臟無比。第二天開始,逐步向南乞討。直到王稽返回管邑,才換了短褐,背個包袱,一路行到三亭。
三亭在尉氏和鄭國交界的地方,有一座小小的城邑。張祿在三亭覓了個小逆旅住下。撿了根枯竹,從自己的衣裳上拆下些絲線,也不用魚鉤(其實是沒有),每天就往不遠處洧水河邊垂釣,引得一幫小孩都來看。
王稽完成使命後,立即出鄭南門。駕車過了洧水,往東而來。到三亭時,已是夕陽西下。王稽和張祿模仿周公見子牙的橋段,演出了一番,讓人看上去是王稽找到了大賢。然後兩人就在三亭的逆旅中共宿一夜,第二天繼續向南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