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大夫鄭朱(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338 字 7個月前

行人虎答道:“公子等既奉王命,自當親赴邯鄲,麵見大王,焉敢勞動大夫,屈尊相就!”

鄭朱道:“臣得瞻公子尊容,麵受大王之教,幸何如之!”

二人相互敘禮,揖讓到館驛之中。

三乘輜車,皆卸下禦牛,立於庭中,每乘車旁兩名行人。階下每邊兩名持劍武士,階上一邊一名,兩邊廊下各有二名。公子繒強撐著病體,堅挺著腰杆,立於階上。五個兒子立在他的身後。見照壁兩側有人轉出,公子繒叉手當胸,緩步下階。五個兒子也跟著下階。鄭朱立即趨步而前。行人虎高聲唱道:“秦公子繒謹迎大夫!”

鄭朱行禮,道:“臣鄭朱,奉趙王命,拜謁公子繒。公子但有所命,臣不敢辭!”

於是兩人相揖後,拾級而上,至於堂中,兩邊坐下。按理趙是主人,但這裡是館驛,斷不能剛進來的就坐東道,隻能讓秦人坐了東道,鄭朱自己居於客位,縣令居於下首。另有兩名隨從坐在後麵。秦國這邊,自然以公子繒為上首,行人虎居於下首,五個兒子坐在公子繒身後,四名行人坐在行人虎身後。

行人虎首先發言道:“秦趙兩國,同出一源,世相兄弟;秦之世家,多為趙氏。王乃命臣,謹備所產,以聘於王!“公子繒從懷中掏出一塊簡牘,身後的長子趕緊起來,接過去,趨步呈到鄭朱的席前。鄭朱接過,略看一眼,遞給縣令,自己道:“秦王厚賜,敝邑何德以受!”

行人虎續道:”前者,大王遣公子郚命於敝邑,請是太原三城易濟東三城。敝王以王命,不敢有辭,即令臣屬速歸太原三城藺、離石、祁。惟當領大王之賜時,公子郚杳然。敝王感王之德,畏王之威,王之命不敢有違,王之賜不敢有辭。乃命公子繒謝於王曰,雖公子郚之逝也,大王之賜,敝邑不敢辭;敢請大王彆遣僮仆,持一節符,而歸敝邑之所賜。俾敝邑君臣,同感王之恩,領王之德,不敢廢也。”

鄭朱聽了行人虎的話,稍稍沉思片刻,回答道:“趙之與秦,兄弟也。趙奉秦上國,從始而今,未敢僭也。秦稱王號帝,趙退而居於君,未敢尚也。今雖難辭眾意,勉晉為王,猶不敢為秦先。此公子得深味也。公子所言公子郚之事,下臣素無所聞;乃至公子郚其人,亦初聞其名,不知其誰何!大王以之罪敝邑,敝邑實難當也。願大王察之!公子鑒之!”

在秦的時候,眾人就已經預見到趙人會以死無對證,百般推托,見鄭朱果然說出這樣一番話,就回答道:“臣等亦素未聞公子郚之名也。然趙氏子息蕃茂,以秦偏僻,未聞者多,而所聞者少。見節符文書皆正無誤,乃信之矣。今敝王以太原三城歸於趙,趙王一查便見。其有非王之命,而獻城於王者乎?今公子郚雖無蹤,而王之所賜,期之必有。願大夫察之!”

縣令在一旁冷笑道:“空口無憑,便欲得趙三城,有是理乎?”

行人虎道:“非所謂也。公子郚一至鹹陽,王、相及諸臣皆不識也,本當驅而離之,然公子郚攜有趙之節符及趙王文書。敝邑之信王也,但三尺僮仆持一牘至,敝邑不敢不從。故敝邑乃急從王命,而獻三城。今大夫其言非王所命,太原三城雖小,亦敝邑心力所成,若果為趙領,願王賜還!”

縣令道:“貴使言有趙之節符及文書,其節及書安在?”

行人虎把臉一沉,道:“大夫之至也,敝公子食不睱味,臥不安席,尊禮相迎,敢問其節與書安在?夫國之交,在信與義,信義不立,汲汲於節符、文書,豈裂土封疆者所為?”

鄭朱緩和了顏色,道:“非敝邑敢背信義也。敝邑之中,誠無公子郚其人。此事之明,敢對日天!公子以其人相責,敝邑恐不敢領!”

行人虎道:“藺、離石及祁,現為趙領,必無虛也。大夫既言言敝邑為小人所欺,願大夫早賜三城,敝邑不敢忘大王之德!”

麵對行人虎的咄咄逼人,鄭朱轉換話題道:“公子初來敝邑,似有不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