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公大夫領著事先選好的精卒出發,由鄭安平的人帶路。其實用不著帶路,前麵隻有一條峽穀,彆無旁路。草木濃密處,還有鄭安平等人斬下的殘枝敗葉,指示著前進的道路。
雖然不像昨天那樣需要開道,但這二千人到達場地時,也已是黃昏。鄭安平他們早已離開,往上遊方向探尋而去,沿途留下一片片斬下的草木,開辟出一條道路,通向遠方。
鄭安平他們開辟道路向前走出了並不多遠,就發現前麵有明顯的人走過的跡象。這令他們十分振奮。繼續前行,果然發現了一片田畝,種著糧食和果樹。雖然間雜著野草,到底是有了人煙。繼續向前,竟然找到了一處三幾戶人的農居,他們見一群明火持杖的人出現,個個驚恐不已。
鄭安平等人雖然來自各地,會的方言不少,但卻基本聽不懂這些人說的話,自己說的話他們也聽不懂。兩邊隻能乾瞪眼。不過表現在臉上的和氣打消了農戶們的恐懼,讓他們稍稍安下心來,還給他們端來水喝。到他們炊粥時,鄭安平連比劃帶說地問他們,有沒有大的鼎可以一次炊熟百人的粥?這次那些人聽懂了,搖頭表示沒有;鄭安平又問,附近什麼地方有?那些農戶指著那道峽穀,示意走出去就有。問他們走出去還有多長的道,他們就又聽不懂了。
當天夜間,他們就宿在農居的牆下,就於院中點起火。他們不知道王齕已經派人在不遠處接應他們,覺得路途遙遠,通報不便,而且也沒有什麼重要的事可以通報的,就沒有繼續派人回去。
第二天他們要出發時,一名老者出來衝他們擺手,他指指前麵的峽穀,又指指鄭安平手中的戟,鄭安平好像領悟到,這老人是在說前麵穀口也有執戟的人。他衝老人拱了拱手,帶著手下走進了山穀。進了山穀後,他叮囑大家,老人可能提醒前麵有敵軍,大家要警醒些。所以除了開道的,其他人都嚴密地四下觀察。這裡有人行走的跡象更明顯了,越往深處走,漸漸地顯出道路來。
大約走到中午時分,一人指著前方叫道:“有人!”
眾人停下腳步,抬頭觀看,但見前麵一帶山上,站滿了人,而山腳下峽穀口上,也隱約有大批人群。鄭安平讓大家把弩控上弦,準備廝殺,自己帶著兩人繼續往前走。前進了百步,對象那群人也不退,也不進,鄭安平有些不敢薦繼續往前走,就退了回來。讓大家退出百步之外,他們看不見的地方停下來。
鄭安平將眾人安排成一個陣勢,都隱在山石或草叢的後麵,自己和陳四及一名大夫悄悄地攀上山去,隻露出頭來,往對麵觀察。這裡地勢高,視野開闊,對麵的情況能夠看得清楚。陳四把雙手卷成筒狀,仔細地看了看,又伸出手去,豎起拇指比劃了一番,道:“前路山上皆婦人,精壯皆聚於峽內,約有十裡,似未見吾等,並無動作。"鄭安平也道:”彼雖眾,少兵無甲,不成行列,不列陣勢,非能戰之師,蓋鄉民也。“
那名大夫道:”似此,吾等且近而鬥之,必勝。“
鄭安平道:”彼眾雖無行列陣勢,然據地利,守人和,且十倍於吾,恐難勝也。但得一校之師,破之必矣!“
大夫道:”迫而戰之,觀其虛實,雖不勝,猶可退也。“
鄭安平道:”未可!鬥則必有傷,道路艱險,退之難也。可分兵一半,於此觀之,進退如意。一半兵速歸大營,請援兵來戰。“
大夫道:”請兵來援何需半兵。但遣十人歸之即可。“鄭安平點頭稱是。於是大夫下了山,派一名簪嫋帶十人連夜返回大營,請一公大夫增援。其餘人原地休息,隨時準備作戰。然後自己又回到山上——時間已經過去約一個時辰。鄭安平他們也不敢輕舉妄動,見對麵的人也沒有繼續前進的意思,雙方僵持在原地。
隨著太陽漸漸西沉,鄭安平意外發現,那群人竟然也漸漸地下山了,而峽穀口上聚集的人也開始返回。
鄭安平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