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鏖兵(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384 字 4個月前

第一營在射出一支箭後,向著正中間的那座營壘衝去。隨後兩營也各自鎖定自己的目標,按口令完成射擊後,即發起衝擊!

趙營第一線隻有這三座營壘,其他營柵都在後麵。這三個營柵就交給三個親營了:公大夫的親營在中,胡陽的在左,司馬靳的在右。在距營柵約百步時,趙軍開展射箭,但由於秦軍第一排都是盾牌兵,這些箭的殺傷力不大。硬往前走了二三十步,就在趙軍的步兵衝出營門,發起衝鋒時,秦軍瞄準營門射出了第一支箭。營門周圍人群密集,大家正在往外跑步衝鋒,防禦也不嚴,雖然每人隻射了三支共三百支箭,但由於線路交叉,中箭不下百人。隨著“起”的口令,一百盾牌兵、二百矛兵和一百矛戟戈兵從行步變為快步,隻三四十步的時間,就與趙軍迎麵相撞。趙軍剛出營門,陣型不整,一些盾牌兵還未做好防禦準備,就被矛斜著刺了進來,刺中後又被強力推開。數支長矛從打開的豁口處刺入,並強力推入,深入到陣型內部;隨後戟戈兵大展神威,從後麵將盾牌兵砍倒。隻去了保護的趙軍頓時成了待宰的羔羊,多數逃走,少數留下抵抗的都被刺翻砍倒,隨後被斬下首級。伏在步兵身後和弩兵在得到口令後,起身向逃跑的趙軍再射一箭。然後眾軍直衝入營柵十人一組殺散趙軍,奪取了營壘。

幾乎在這同時,左右兩營也以大致相同的戰術,先後殺散趙軍,占領了營壘。

才一交鋒,趙軍就失去三座營地,後麵趙軍迅速反撲過來。占領了營壘的秦軍迅速進入陣地,伏在營壘後麵,準備抗擊趙軍的衝鋒。

趙軍也在射出三支箭後發起衝鋒。雙方在營壘上和營門處盾牌對盾牌頂在一起。後麵的戟戈兵則用力頂著,試圖從盾牌之間掀開一條縫,伸進兵器去。但這條縫十分難以打開,偶爾打開了,也沒有足夠的空間進行衝刺,反而被對方握住柲杆,搶走兵器。

膠著之間,後麵的營趕到了,他們穿過營間的空地,直撲趙軍兩翼。正在和秦軍頂牛的趙軍見湧來一股生力軍,頓覺大勢已去,鳴金收兵。從兩翼突入的秦軍緊隨其後,不斷尋隙刺倒砍翻幾個趙軍。終於,趙軍立足不住,陣型開始散亂,被秦軍乘虛而入,衝散了部隊。而這時,占領了第一道營壘的秦軍,在留下傷員後,又整隊殺了過來。再後麵,司馬靳擂著鼓,率領後軍快步前進。

在二線秦軍追擊趙軍進入第二道營柵時,趙軍的援軍已經趕到營前,秦軍匆匆整隊,猛地撞了上去。僵持之中,秦軍三支親營趕到,以多打少,兩翼突破,再次打散趙軍,並追擊至第三道營柵。

第三道營柵的趙軍被殺散後,並無趙軍反撲。衝進營壘的秦軍抬頭看時,趙軍正在前麵的營壘前結陣。一麵大旗迎風飄揚,旗下戰鼓咚咚,四散的趙軍蜂擁向那麵大旗奔去,被接引到陣後列陣。

公大夫命全軍停下整隊,稍稍清點了一下人數,傷亡不大。由於司馬靳給他增援了兩個營,公大夫實際可投入作戰的是八個營,現在才動用了六個營,就已經占領了三道營柵。這讓公大夫信心倍增。見趙軍正在集結後軍列陣,公大夫決定不等趙軍列陣完畢,就發起一次堅決的突擊。他下令道:“突陣!”

三營盾牌兵先出營,排在第一列;八營所有的長矛兵列在他們身後。然後是盾牌兵和戟戈兵相間的部隊,在營地中列陣。公大夫把八營集合成了一支打擊力量。

一聲“起”後,由盾牌兵掩護的長矛方陣緩緩開進。其餘部隊跟在他們身後三四十步遠的地方,以便隨時支援。

趙軍結陣的地方並不寬闊,也就三個營地的範圍:三個營在營前結陣三個營在營地間結陣,形成方陣相互交錯的“魚鱗陣”。前軍九個營隻用了一個時辰左右就土崩瓦解,但為後軍贏得結陣的時間。後軍十二個營采用這種間錯的方式,在有限的地域上勉強結成陣勢。見秦軍結陣殺來,趙軍也擂響戰鼓,嚴陣而進。

秦軍是八營合成一陣,口令已經難以指揮,公大夫遂吹響了號角,長矛兵遂將長矛架在前麵士兵的肩頭上。又行十餘步,趙軍陣內箭雨飛來,盾牌兵稍稍抬高盾牌,盾牌上劈裡啪啦一陣響聲,少數幾支漏過箭射中了後麵的幾人,有人倒下,但多數拔出箭來,繼續前進。

眼見兩軍相距不過五十步,趙軍鼓聲大作,秦軍這裡兩聲長號,兩軍跑步向對方衝撞過去。盾牌兵在衝撞的一瞬間,把自己肩上的矛信對方兩隻盾的接縫處用力一掛,對方盾牌兵力氣稍小的,就被長矛插進盾牌之中。矛兵就勢一攪,硬擠出一條空當來,身後的長矛見縫插針,直刺而入。而這時,盾牌軍猛往兩邊擠壓對方,再後麵的矛兵也用長矛推壓。完整的盾城露出破綻,長矛兵挻矛而入。趙軍的長矛兵奮力堵塞漏洞,但盾牌既已洞開,長矛兵就挻著長矛直衝過來。

趙軍最大的不幸是排列成魚鱗陣,當第一線接敵時,兩翼沒有對方寬闊,被秦軍從兩翼漏入,前麵的陣型頓時被打破。而當後麵的趙軍趕上時,突破了中間的秦軍又向兩邊卷殺。雖然這裡趙軍左右還有兩營未動,但變陣不及,就被後麵盾牌兵和戟戈兵組成的奇兵糾纏住,無法向中央卷擊。

秦軍以傷亡百餘人的代價透過第一陣,殺到第二陣旗鼓車麵前。這裡的營兵雖然戰鬥力強大,但秦軍矛兵是集中了八營所有,除了受傷的,足有千人。趙軍在兩翼被包抄的情況下,儘管悍不畏死,拚命抵抗,也不過是徒增傷亡,並沒有支撐太長時間,旗鼓就陷入秦軍之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