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軹道(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633 字 7個月前

哨探帶來了尉僚,而營中有尉府的家臣。知道是要接應的部隊來了,營司下令連夜打開關口,讓魏軍進入。每個營進來後,立即有人接洽,領著往山下走。

雖然在山上就可以看到遠處的垣城,但下山的路依然漫長,尤其是摸黑走夜路;但如果不下山,這裡幾乎無法屯兵。一直到半夜,才將全部魏軍的人和牲口全部移動到垣城外的營地,各營陸續升火休息。

梁尉公子從一早起來,就一直在為接應魏軍進行著各項準備。現在終於把魏軍接到了,他先見到了尉僚,然後進入中營與司莽等見麵,又拜見了信陵君的一眾門客。梁尉公子轉達了信陵君的指示:全軍要以最快速度通過軹道,渡過黃河歸國。

司莽一行在外三個月,或宿營或露營,風餐露宿,曆儘艱辛,到現在終於見到光明,故國就在眼前,不禁唏噓。不過梁尉公子告訴他,前麵還要過黃河,估計要花不少時間;而且馬上就要春耕了,要儘快讓眾人回家,準備按時開耕。否則,萬頃良田的損失,誰也承受不起。

第二天,梁尉公子督促司莽率軍前行,自己留下來,派出使臣前往絳和安邑,向他們通報,魏軍已從小道歸於軹道,原借道之議取消,此前派遣的使臣告謝而歸。絳令還好,扶額稱慶,讓魏使回來了。安邑的秦使卻表現出意外的憤慨,定要回垣城向梁尉公子討個說法。魏使無奈,隻得把他們又給帶回來。

一路進入橫嶺關,到達垣城,秦使詢問魏軍下落。梁尉公子已經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去了,沒有時間和耐心和他多加解釋,隻說魏軍已經彆道歸國;秦國之惠,魏當銘記,俟報之於來日!雲雲。

秦使胡攪蠻纏,幾個人要隨梁尉公子回大梁問魏王,其餘人則要回安邑,請梁尉公子派兵護送,因為沿途野獸出沒,人少了不安心。梁尉公子同意帶著幾名秦使回大梁,其他人則令垣令找到垣城內的商旅,讓他們和秦使組團回去。

秦使出了山峪,特意找了一隊前往唐、翼的商隊,前往唐城。沿途果然發現魏軍露營的痕跡,以及行軍踩出的小道。一行人默記道路,到了唐城,再找了隊商賈,組團回到安邑,從那裡取水道返回鹹陽。

梁尉公子還未出軹道,就得到司莽派人回報說,由於黃河岸邊的船隻都被秦人征用,魏軍目前隻能暫住軹城。梁尉公子大驚,連忙兼程而進,趕往軹城。

到軹城要通過軹關,而目前軹關內還擁堵著大批魏軍。梁尉公子他們到了這裡也隻能下車,牽著馬出關。好在協助守關的是尉僚,就在關城上向梁尉公子介紹了情況。

軹道出來是一個箕形的山地,兩麵高山,隻向東有一個出口,司莽他們曾經走過的洎水正好從這個箕口處下山,往東走行不遠,就注入黃河。這個出口南北寬不足百裡,北邊有野王城,正當洎水;南邊是孟津,渡過河就到了洛陽。

秦軍從太行東邊下山,沿著太行東簏向西;魏軍從太行西邊下山,從西邊一個峽穀中穿出來,兩軍正好在這裡再次相遇。無論是野王,還是孟津,都不屬於魏國,而是屬於韓國。

秦軍在兩天前就到了。渡過洎水費了點時間,現在都集中在野王至孟津的道路上。軹城突然出現大批魏軍,引起秦軍警惕,立即向軹城方向放出警戒,行軍和渡河也停止了。

梁尉公子道:“幸賴吾軍有秦使,可以相托。”

尉僚道:“何秦使猶未離耶?”

梁尉公子道:“遣使而南,報以失道。安邑秦人甚怒,定要返大梁報於王。故攜而歸。不意乃能用之。”

尉僚道:“公子攜秦使而至,豈非天乎!信陵尉及公子門下皆往軹城,公子可速往訪之,以釋兵機。”

尉僚還要留在軹關指揮大軍出關,梁尉公子帶著手下出關後,即驅車趕往軹城。從軹關到軹城還有五六十裡的山道,梁尉公子到達城下時,城門已經關閉。梁尉公子叫開城門,乃得入城。

軹城當太行孔徑,周圍頗有良田,十分富庶。城牆高大,守衛堅固,長期以來就是魏國的重要城池。秦軍曾數次從河上侵擾,都隻能在郊外劫掠些財物,未能打下城池。這裡屬廣義上的南陽,秦國以前占領的少數城池,在與楚南陽交換後,已經全部退還給韓和魏。秦軍在這裡並無根據。司莽據有大城,又有重兵,所以雖然秦軍擺出作戰姿態,司莽也並不緊張,隻是加強了警戒,城門每天還是正常開閉。但孟津被秦軍占領,並控製了黃河上的渡船,自己歸國的路線被打斷。

愁悶之間,忽聞梁尉公子到了,急忙迎入。一麵命令造飯,一麵向梁尉公子報告當麵的形勢。梁尉公子道:“吾軍久疲多病,難耐久戰。秦亦如之。方今之計,當儘早歸國,以慰懸望;未可擅起戰端,致士卒橫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