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向邯鄲求援。趙王立即派出運糧隊,將邯鄲周圍各縣的稅賦運了幾乎一半到上黨。邯鄲周圍是產糧大區,民戶百萬,每年稅糧一千多萬石。一下要運五百萬石糧食進入上黨,需要調集的腳夫、擔夫數萬人,分期分批地往山裡運。完成這種大規模後勤補給是趙奢的強項,隻不過他這時身體有病,隻能領銜,具體的工作都交給趙括主持。
從邯鄲到上黨五百裡山路,要走一個月。沿途消耗和損耗,五百萬石糧隻有不到四百萬石能夠到達上黨。首先保障三萬趙軍口糧,一年約需二百萬石;民工的工錢暫時由上黨的餘糧支付。上黨糧食產量本來就不高,餘糧不足,又供應了三萬趙軍這幾個月,糧倉很快就空了。上黨周圍糧食歉收,幾乎連冬天都要過不去了。
平原君倒是按照約定,給留下的民戶每戶六金,這在平時是一大筆錢,但現在卻拿著錢買不到糧食。感覺到危機的上黨居民開始逃亡。
廉頗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抗擊秦軍方麵,每天派出大量斥侯哨探秦軍動向。河東的邑民仍然按照秦律,於農閒時演習兵陣之法。十月秋收完畢,無論是安邑還是南陽方向都沒有偵察到秦軍調動。反而是函穀關方向出現大批秦軍。廉頗不敢疏忽,密切關注這支部隊的動向,惟恐它突向上黨方向。但這支部隊反而攻向韓國在河南的緱氏和藺。然後就返回了。廉頗白白緊張了一場。
秦軍造成的緊張過去後,就到了臘月,那是三晉新年前夕。這三萬秦軍從初夏時就離開家,至今已經服役半年,大家都盼著回家呢!
兵役的輪換是由國尉許曆負責。他早在秋收之後,就開始著手抽調各地精壯,組織軍隊。趙國君臣知道得很清楚,僅憑上黨民眾,是無力抵禦秦軍的,必須動員趙國的力量。
根據廉頗的計策,要守住丹水一線,至少需要十萬大軍,三萬部隊,僅僅能夠守住長平三個月。但最要命的問題是糧食。上黨的餘糧極少,經過一番折騰,更是歉收,維持民眾的生存都有困難,哪裡還能供應軍隊;而一旦沒有了糧食,戰爭的結局就是不戰而敗。廉頗必須至少保證上黨趙軍的糧食供應,隻果可能,也要救濟上黨的民眾。沒有民眾的支持,隻有軍隊是支撐不住的。
趙奢送來的四百萬石糧食成為廉頗手中的寶貝。一方麵按標準供應,維持著士卒的士氣;另一方麵,有糧食不愁招不到民工。所以當新年到來時,廉頗發出工程令,以每天一鬥五升糧食的標準招募民工。
一鬥五升糧食說多也不多,它是一個重體力勞動者一天的標準定量;但說少也不少,因為一般民眾一天口糧標準就三升,一鬥五升足以供給一個五口之家不挨餓!靠著給廉頗修工事,長平周圍的民眾過了一個還不算艱難的年。
新的軍隊有五萬人,頂替了此前的三萬人。廉頗在丹水轉角與山腳之間,修築了一個前進陣地。這個寬約三裡的陣地依托山水的掩護,形成一道屏障。
廉頗還是在春耕時,放這些民工回家種地去了。五萬趙卒則輪流承擔了沿丹水築壘的任務。
馮亭回到平陽後,向陽成君報告說,趙軍提前得知韓將獻上黨於秦的消息,搶先一步率軍奪取了上黨,現在上黨隻有這麼幾個人跟著自己回來了。這番說辭自然是在回平陽的路上就和眾官員串通好的,總不能說是由自己把上黨獻給了趙國吧,那不是殺頭之罪嗎!這種牽涉到大家切身利益的事,很容易就能達成一致。所以不光馮亭這麼說,幾十名官員眾口一詞,說得有鼻子有眼,不由大家不信。陽成君無奈,隻得派馮亭先往鹹陽報告秦王,再往鄭國報告韓王。在馮亭的要求下,那些從上黨逃出來的官員作為使團成員,跟隨前往。
馮亭對外交事務還是比較熟悉的。到了鹹陽後,很快就和典客府見了麵。他向行人訴苦道:“臣等奉王命,代靳黈為上黨守,欲獻上黨於大國。爭奈靳黈私通趙國,泄此機密。趙於一月後驅大兵至上黨,靳黈不守,上黨遂陷。非敝邑敢背約也!”
張祿得知這一消息後,也沒有過多糾纏,隻派了國尉司馬靳與馮亭會晤,了解情況。一麵讓曾季撒開間諜網,迅速查明情況。以禮打發馮亭回去了。
繞了一個大彎,一行人終於回到鄭國,報告韓王道:“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兵已取之矣!”韓王甚至不知道陽成君已經把上黨許給了秦國,以為隻是被趙國乘虛而入,吃了個暗虧。但既無力收回,隻能默認!
秦軍占領緱氏和藺後,將出密直到鄭國城下。韓王坐臥不寧,連連遣使入鹹陽講和。馮亭悄悄出主意道:“但言願獻上黨與秦,以媾和也!上黨與鄭,音訊不通,趙之襲上黨,鄭未曾聞之!”這一機警的甩鍋法,得到韓王的讚賞。於是韓王頻頻遣使入秦,言願入上黨以與秦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