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城門已經關閉,出城的人聚在城門前,緊張地等待那不可避免,但又十分想避免的結果!
沒有人逃出來,趙軍五百人顯然是全軍覆沒。各城都在緊張地數著秦軍會從陣地上拖出多少具屍體或傷員。——他們竟然數出了六百多人!當然他們也看到了悲慘的一幕:秦人割下了趙軍的頭顱。沒有趙軍得以生還,包括裨將軍趙茄!
前麵的戰爭並沒有停下秦軍出山的腳步,依然有大量的秦軍陸續從山中出來,他們避開戰場,沿著山腳,撲向丹水岸邊。由於他們人數太多,城裡的人自然不敢出城阻擊,用弓弩又夠不著,隻能眼巴巴地看著秦軍繞過三座城池,出現在穀口處。
設在出山口的三座城池,被秦軍反包圍在這片山穀裡,他們與丹水對岸大本營的聯係被切斷了。
趕在秦軍大營尚未合攏之前,三座城池都迅速派出軍使過河向廉頗報告。
這三座城池最大的問題是糧食。
與丹水東岸軍營每天到糧倉取食不同,趙茄的軍隊由於距離較遠,一次取十天的口糧;而且他們算作戰部隊,五千人十天七千五百石。這些糧食都存放在趙茄所在的中間那座城池裡,其他部隊還是每天去取當天的口糧。當城池被迫關閉時,每天幾乎不可能取糧了,至少旁邊的兩座城池馬上麵臨斷糧的困境,中間有糧倉的城池也不過多維持幾天。守軍建議,廉頗立即率軍過河,裡外夾攻,將三城的士卒接應過河。
三城九名軍使,有一名被秦軍俘虜。經過審問,軍使交代了將向對岸傳遞的內容。王齕大喜,立即調動軍隊,以一萬人將三座城池包圍起來。兩萬人沿穀口設防,一道向內,一道向外。另外一萬人則隱藏在山中,準備發出致命一擊。
當夜,雙方都在排兵布陣,準備一場生死戰。
讓城上的趙軍感到奇怪的是,從早到晚,都沒有看見秦軍的糧車經過。倒是有一些輜車通過,但能看得出,車上裝載的是各種農具、鹿角、樹枝等物,並無糧食。
秦營方向的築壘聲響了一夜。但河對岸並沒有軍使過來。
秦軍在少水方麵的動向並未引起廉頗太多的重視,他的關注重點一直放在高都方向上。從地理上說,長平其實是高都的延伸,廉頗的一切準備針對的都是高都方麵來犯。高都平原麵積更大,可以容納的兵力更多,可以支撐作戰的時間更長。所以他在西邊少水出山口隻放了五千士兵,給了趙茄極大的自主權。但在南邊,大山向丹水邊伸出三條巨大的山腳,廉頗依托這三條山腳,依山傍水修築了三條防線,這些防線上的部隊由他統一調度,是長平防禦的重心。為了在三條防線都失守的情況下,還能保衛上黨的安全,廉頗在這三道山腳的主山上,近乎連綿地修築了一道長城,長達百裡。萬一戰事不利,趙軍可以退到山上,憑借高山峻嶺和預設陣地,阻擊秦軍進入上黨,特彆是保衛住通往邯鄲的道路!
然而秦軍沒有按廉頗的計劃從高都方向來犯,而是從少水方向東出。一開始,秦軍在端氏-長平一線進展緩慢,廉頗認為這是一支執行牽製任務的偏師,而且從西邊出兵,兵力調動和後勤補給均很困難,不會對長平構成重大威脅。但秦軍下山後,立即封鎖了穀口,並開始築壘防禦,這讓廉頗的心裡有一絲不安:難道東出的部隊隻是一支先頭部隊,大部隊將從這裡進入長平?如果這樣的話,那自己麵向南方的三道防線不就成了側向敵軍嗎?那時,將隻有丹水沿岸的壁壘可以抵擋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