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穀口之戰(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257 字 7個月前

身後的秦軍帶給每名趙軍沉重的壓力,今天如果不能一陣殺出去,將全軍覆沒。但事已至此,無可回頭,趙軍加快步伐迎著秦軍的營寨而去。

行軍三五裡後,在營寨前百步稍稍整頓隊形,在各營司的口令下,全體趙軍衝向秦營。

這處秦營就是王齕安排來阻攔城裡的趙軍的,他們的排兵布陣全都是衝向穀內。趁著盾牌兵衝鋒,盾牌難以高舉的弱點,秦軍在這百步中儘情地發射手中的箭。尾隨在趙軍身後的秦軍也加快了腳步,趙軍被包圓隻是時間問題。

陷落在穀內的秦軍見城中火起,知道趙軍放棄了城池,也一齊衝出。他們插過城池,一直向穀口方向而去。他們來到穀口時,殺出城來的四千趙軍已經被秦軍全部刺翻,隻剩下收割首級了。他們懷著羨慕的心情,穿過營柵,來到還在激烈交戰河邊。

王齕把這支生力軍安插在陣地的中央。隨著鼓聲,他們跟在前軍的後麵依次上陣。由於趙軍已經在河邊打了大半天,已經疲憊不堪,突然遇上這隻生力軍,頓時吃力,兩三陣才能擋住對方一陣。於是中央立即被秦軍壓製得凹陷下去。

增援作戰由廉頗親自督戰。丹水南邊的山腳下,是趙軍建立的麵向高都的第一道防線,有一座十分堅固的城池。而這座城池正對著端氏-長平的出山穀口。這為增援作戰提供了良好的支撐。援軍的調動集結都可以在壁壘的掩護下進行,出城越過並不深闊的丹水時,可以得到城上兵力的掩護。是一個優異的出擊陣地。

過河以後,是丹水衝積而成的一小片平原。走過四五裡平地,再走七八裡坡地,就是秦軍的營壘群。營壘群兩端由並不險峻的山地加以掩護。泫水從營壘南麵流出,注入丹水,兩河交彙處還誕生過一個小國泫氏,不過現在隻剩下斷壁殘垣。

穀口長約十五裡。如果隻為了奇襲秦軍,從兩側山地潛入也不是不可以。但增援作戰是為了打通穀內趙軍的出口,正麵強攻是直捷了當的策略。廉頗在這裡住了兩年,各地地形早已了然於胸。他選擇了北麵山地與穀地交界的一段長約六七裡的正麵,作為正麵突破的重點。其他地段隻派出了牽製兵力。由於總正麵有十五裡長,廉頗調集了三萬兵力,主攻方向上有兩萬人。

在一個正麵上展開三校六營,各種旗幟飄揚,兵器如林,在日光下熠熠生輝,氣勢恢宏。前軍萬人除留一營作為親營外,其餘九營分為三陣,輪番衝擊秦軍的陣地。

趙軍過河、列陣前行均未遭到秦軍騷擾,十分順利。當第一陣走到距秦營百步之遙時,秦人一聲鼓響,射出漫天箭雨。大約到營前五十步時,伏於地上的秦軍站起身來,略整整隊形,就向趙軍衝來。剛被箭雨折騰的趙軍自然不是養精蓄銳已久的秦軍對手,陣型散亂,向後退去。秦軍隻追擊十幾二十步,待與趙軍脫離接觸後,就回到營柵底下坐下休息。

這樣的情形在長達六裡的戰線上到處上演著。時間長了,趙軍上坡和距離較遠的劣勢就顯現出來了。由於每次出擊都是上坡,對體力的消耗較大;加之從一裡以外的地方整隊出擊,開始還不覺得,越打越感覺體力不支。相反,秦軍從上往下打,每次又隻出擊三五十步,體力的差距越拉越大。前軍將見屢攻不能得手,請示廉頗要不要從山地突擊一下。廉頗看了看對麵山上堆積的石塊,覺得更沒把握,沒有同意。

午後,廉頗將前軍撤下來休息,換中軍上前進攻。中軍在上午隻是觀戰,體力充沛。但秦人也將前軍後撤,換上生力軍。開始時趙軍還能與秦人糾纏一會兒,但三五個回合之後,趙軍體力消耗更大的毛病開始顯現,有效對抗的時間越來越短。

陣前被挑翻的傷員,秦軍基本都能得到同伴的支援和救治;趙軍就慘了:跌跌撞撞往回跑常常會受到箭矢的追殺;就躺在戰場上,等待趙軍的下一次進攻,可能還更安全一些。——由於趙軍弩箭的威脅,秦人也不敢過去收割首級。

穀內趙軍的突圍以及被迅速殲滅,也全都看在廉頗的眼中。看見秦人並未使出全力,自己三萬人就已經攻不動了,更重要的是,穀內的守軍已經全軍覆沒,無人可以救援了。隨著秦軍生力軍投入戰鬥,趙軍已經難以支撐。廉頗下令收兵回營。

城上鐘聲鳴響,紅旗換成白旗,三軍將各處鳴鐘,收回自己的部隊。趙軍也訓練有素,攻擊的部隊均緩緩而退。秦人追至五十步外,遭到趙軍弓箭襲擊,也就不再追擊,緩緩退去。雙方脫離接觸,各自歸營。

聽見鐘響,那些躺在地上的趙軍傷員拚命起身,不顧身上的傷痛,舍命往回跑。實在跑不了的,隻能認命,做了無頭之鬼……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