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在山梁上的各營雖然預留有列陣場地,但方向是指向東南麵的山下,畢竟,那裡才是戰術想定中敵軍來襲的方向。蒙驁占領的營地?那是預定作戰不利退卻的方向,是穩定整個戰局的最後希望所在!怎麼可能想到會向那個方向進攻呢?趙軍在山梁上的部隊成一列縱隊,指向山頭,隻能一營一營往上攻,兵力優勢無從發揮。
趙括其實並不關心石城一線的攻防。他的全部重心在於迅速擊潰當麵的秦軍。如果他能在十天內擊潰秦軍,趙軍還能繼續在長平存在;如果不能,任何其他結果都是災難。真正火燒眉毛的事是,糧食快吃完了!還有一點深埋在趙括心裡,對誰也不能說:如果災難真的無法避免,他也要儘可能地將當麵的秦軍打殘,不能任由他們出擊邯鄲!
所以趙括四天來,每天都集中起儘可能多的兵力,向秦軍進攻,希望找到戰機,一舉擊潰秦軍。但偏偏不能如願。而要以大兵團作戰,足夠的戰場是前提。當前長平最大的戰場也就在那座小山包周圍,一般可容納一兩萬人作戰,多一點三四萬人。
連續四天,趙括每天都集中了三萬多人,派出差不多兩萬人左右出擊,但效果不大,傷亡不小。趙括指揮的部隊,每天都不相同,也帶有輪訓的意圖,希望能夠挑選出勇猛善戰的部隊,在決戰的時候集中使用,一舉獲勝。四天來,已經又有十二萬人參加了輪戰,其中三分之二投入了戰鬥,加上前麵較小規模的輪訓,二十五萬作戰部隊基本都參加過戰鬥。趙括想著要如何組織、調配手下的力量,給予秦軍致命一擊。
石城方向在趙括的心目中並不是主要的作戰方向。就算完全打通了石城又如何?那也不過意味著戰鬥重新回到起始階段。而且石城經過趙軍反複加固,攻取的難度不下於攻打秦壁。更為重要的是,秦軍以大量力量攻取石城,必然分散了在南麵作戰的力量,其實是一種對趙括有利的態勢。打退石城的秦軍,讓他們回到正麵,然後趙軍再向南攻打,那不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嗎?隻要石城能拖住秦軍七八天,趙軍打出一片新天地來,一切都會改觀;如果打不出一片新天地?那能不能奪回石城也不重要了!
所以,趙括在對萬人將下達了奪取丟失陣地的命令後,還是把精力轉到今天的出擊上來。
今天是第五天,糧食的危機一天天逼近,讓趙括有很深的緊迫感。必須加緊行動!
今天的出擊部隊是昨天定下來的,全都集中在南麵的出擊陣地上。在領取了十天口糧後,打了勝仗也沒有倍食的獎勵了,而且真刀真槍地打仗,傷亡也多了起來,趙軍的士氣多少也有些挫折。不過這次集中的部隊,打破了原有建製的限製,在一些能打的萬人將的基礎上,補充加強了部分其他萬人將的部隊。這讓趙括有了勇氣,決定摸一摸白起這隻老虎的屁股!
早餐後出營,列陣的方向和以前一樣,指向秦壁,好像今天的攻擊目標是秦軍壁壘。在趙軍出營之前,高都的兩路秦軍都已經出營列陣,但王齕的部隊沒有出來。
經過多天準備,填塹兵也已經出現在陣地前(相應的,秦壁前塹壕的破壞也已經完全修複)。趙括擺出一副強攻秦壁的姿態。
五陣士兵在鼓聲下整齊地向秦壁前進。填塹兵四五人抬著一筐土,在第一陣和第二陣之間前進。填塹兵這一次出動了一萬五千人,在第一陣後麵排成十排的橫陣,讓第一陣和第二陣之間有了巨大的空隙。龐大的方陣在距離秦壁百步之外停了下來,後麵的四陣也依次列陣於其後百步之外。
和第一次填塹戰不同,這一次趙軍派出盾牌兵掩護填塹。每次一百筐土,由四五百名填塹兵抬著,跟在三百名盾牌兵後麵,快步前衝。盾牌兵竭力頂著箭矢的衝擊力,保持著速度不減,但這就無形中降低了對身後填塹兵的保護,不少填塹兵倒下,但剩下的依然抬著筐飛跑。百步的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舉著盾、抬著筐,隻跑得氣喘籲籲,腿軟筋疲。但在死神的催促下,眾人還是拚命跑到壕溝前,盾牌兵閃到一旁,填塹兵迅速將土筐推入壕溝中,然後掉頭就跑。盾牌兵也在後麵跟著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