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驁了解了情況,認為自己的部隊急行軍一夜,走了八十多裡地,已經十分困倦,今天肯定無法行動。今天還由原地的守軍繼續派出哨探,打探高都的秦軍殘部,並觀察少水上遊趙軍的動向,天黑或明天再采取行動。
新來的秦軍在營地以東大約二十裡少水東岸的一處邑裡周圍依山設立了營地,在高處設立了瞭望,派出了巡哨,全軍原地休息。
蒙驁把自己的大帳設在兩處營地之間,位於半山的一處邑裡中。和眾大夫們商量完下一步行動方案,蒙驁回到剛剛設立好的大帳中,率領隨從去查看地形。
太行山在這裡被一道道小河切割出一道道山溝,山溝內散布著不多的農戶,聚集成落。下山後再翻過東邊那座山,就是高都。山的西邊是少水河穀,沿著河穀出山後,可以到達野王和懷城。從高都那邊,則可以順丹水河穀而下,出山後進入河內南陽,丹水彙入少水,同樣可以到達野王和懷城。
蒙驁十月就到上黨就任,當時上黨隻剩下長平、高都、端氏這有數的幾個區域,蒙驁先經過李冰的指引,後又在熟悉當地形勢的向導引導下,踏遍了這片山水,對這裡的山川道路走向有了一定了解,所以才能夠在複雜的局麵下迅速修訂計劃,定下決心。這片區域人煙稀少,不在蒙驁重點考察的範圍,今天又借著在這裡駐軍,認真考察了一番。
那幾處小山溝對於作戰有很大利害,往裡麵一鑽,敵軍縱有數倍優勢也無從發揮。而這裡到高都又隻有一天路程,自己占據這裡,高都那邊就不敢輕舉妄動。
他向對麵的山梁望去,似乎隱約也可以望見趙軍的瞭望。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但蒙驁相信,那裡必定也會有趙軍的哨位,監視著山腳下的那片穀地。他想了想,命令一名隨從下山傳令,將秦軍特征性的大黑旗插到這片山梁上,故意暴露出自己的位置,看趙軍有何反應;而且,如果高都的秦軍殘部就在這片區域,他們也一定會看到這幾麵大旗,從而派人過來聯絡。
看完地形下山,已經是中午。蒙驁的大旗,連同兩名公乘的大旗都被樹到山梁上。蒙驁感覺,周圍幾十裡範圍內應該都能看見。叮囑瞭望一定要加強觀察,不能放過任何可疑跡象。畢竟,如果被周圍的趙軍看到,他們一定會采取行動的;而從他們采取的行動上,就可能判斷出他們意圖。
日昳後,派出的巡哨陸續返回,報告了各自觀察到的情報。蒙驁注意到,沒有巡哨缺席,這意味著周圍沒有強大的敵軍。
上遊的趙軍還是隻有一萬人,他們發現上下遊都有秦軍駐紮,而且都隻有半天到一天的行程,不敢采取什麼主動行動,而是加緊修築營壘,取防禦姿態。高都的趙軍也依然蜷縮在城內;在大旗打出去後,也沒有發現他們的動作。占領了穀口的趙軍則將兵力向長平關方向延伸,似乎打算與少水河邊的趙軍取得呼應。——他們沒有跡象向南運動。也就是說,秦軍在未來幾天都不會受到特彆的壓力。
黃昏時,蒙驁終於等來了好消息:高都退出來的秦軍派人與他們聯絡。這些殘部或一二百,或三五百,分散在周圍的山溝中,有些可能直線距離並不遠,但由於山梁阻隔,相互之間不通消息,也互不知道對方的存在。蒙驁命令他們立即連夜歸隊。雖然他們丟失了城池,但事出有因,非戰之罪也,宣布給他們評定為“平”。這讓他們受到很大鼓舞,表示將立即把部隊帶回來。
半夜,在夜色的掩護下,陸續有高都的部隊歸來。蒙驁指定他們在對麵山地的一處山口處紮營,向高都方向警戒。這些部隊中,傷員很多,但由於行走不便的重傷員都沒有帶出來,這些傷員都是輕傷員,還有一定的戰鬥力,不過器械損失較大,特彆是箭矢幾乎遺失殆儘,盾牌也幾乎沒有了。好在山中樹木茂盛,伐幾根木棍還不費什麼事,這些人中很多就隻能手持木棍。
蒙驁過去看望了他們,特彆撫慰了那些傷員,派一千人協助助他們修築了簡單的營壘。
不等殘兵全部到達,秦軍營地中已經吹響了聚軍的號角。蒙驁道:“吾等將出與趙人戰,爾等且安歇,勿為他慮!”
一名大夫道:“吾等失城,深以為恥。雖將軍加恩,賜吾等平,其意難平也。願將軍以吾等為前部,誓雪此恥!”
蒙驁道:“爾等方至,食不安味,焉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