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邯鄲變局(2 / 2)

長平長平 楚秦一鶴 4160 字 10個月前

趙姬進入秦公子府後,就不再與呂不韋直接交往,每天依禮接受呂不韋朝問,然後就自己回後宅,不參與呂不韋他們的議事。樓昌送來的女仆,她也嚴格規定,未經允許不得到前麵去。女仆們認為她這是嚴內外之防,自高身份,不知道她其實是為了避免讓女仆們聽到不應該聽到的事。

趙軍的軍營就在邯鄲城外,趙軍的動向大家都能知道得很清楚。趙軍從九月就開始陸續集結,分散在城外不同地點屯紮,派發兵器,開始訓練,這些都為邯鄲內外的民眾所周知。邯鄲城內也有被征發的,但主要是諸趙公子,市民被征用的不多。有些流民被城外的富戶雇傭前去應征,大家心照不宣,也都不說破。

趙軍的動向自然牽動著秦公子府上下的心。但府內的人平時出不去,也打聽不到多的消息;等樓昌等人來傳達了趙王的教諭,解除了對秦公子府的禁令,城外的趙軍已經開始分批出發了。秦公子府的人自然知道,這些部隊都是出發與秦軍作戰的,個個惴惴不安。

呂不韋雖然心裡想的是秦王突然占領洛陽的事,但打探趙軍的動向自然也是一項重要的內容。而且那些與呂不韋有業務往來的商人們,為了討好呂不韋,也經常主動提供一些趙軍的信息。他們除了報告趙軍的各級軍官人選、軍隊人數外,還知道趙軍將要攻略南陽和河東。這些消息呂不韋也向秦公子府的隨從們轉達了,但苦於無法核對,更沒有渠道傳送,隻能悶在心裡,白白擔心。

呂不韋惟一可以商量的,隻有曾季。曾季雖然是草莽身份,但卻是跟隨陳筮闖蕩過大世麵的人,對諸侯之間的戰略態勢十分清楚。他也對秦王占領洛陽感到不解。

早先,洛陽這點地盤被韓國的土地環繞著,秦軍如果想要占領,必須先攻下韓國的地盤。這一點,在秦武王時已經完成了。秦武王兵發洛陽,舉起大鼎時,就是先派兵攻占了韓國的各處關隘、城邑。這花了秦國好幾個月的時間。武王在洛陽舉鼎,結果自己被鼎給砸死了,他所率領的秦軍也陷入了悲慘的境地。

現秦王弟承兄位時,不是如大家所想的在鹹陽,而是在洛陽周圍的秦軍中,——當時這支大軍陷入了諸侯的包圍之中。不僅僅軍隊是秦國精銳,諸多秦國重臣也都在這支軍隊中,孤懸國外。如果他們回不了國,幾乎意味著秦國精英被一鍋端;而這時秦國國內也陷入爭奪王位的混亂中,這支軍隊無法得到國內的任何援助,必須靠自己打出一片天地。這支孤立無援的軍隊展現了他們作為秦國精華的才能,他們用儘了外交、戰爭、欺騙、勸哄、利誘……一切可以想到的手段,用了近一年時間,終於回到國內。正是與秦國重臣們同甘共苦的經曆,讓秦王得到重臣們的認可,順利戰勝了所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包括像惠文後和武王後這些先王的王後,保住了王位。

又經過多年奮戰,特彆是伊闕一戰後,雖然秦國將韓國的土地都歸還給韓國,但韓國再也不能對秦國東出函穀設置任何障礙,秦國通往洛陽的道路徹底敞開。

從那以後,秦國如果想占領洛陽,早就可以占領,根本不用等到現在。之所以不去占領,是因為占領了弊多利少:白白失去了道德地位,所得也不多;特彆是洛陽多是大商大賈,以及貴族世家,幾乎不可能形成戰鬥力;各家有錢有勢,門下家丁、護衛極多,各諸侯還都在那裡有自己的勢力,治理起來難度極大。怎麼算都不會有利。而且周王也明智地保持著與秦國的友好關係,秦國出函穀攻伐諸侯時,周王從來不設置任何障礙,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後勤補給:如果秦國能掏錢的話,一切皆可從洛陽獲得。

但現在,秦王顯然改變了主意。呂不韋猜不出令秦王改變主意的原因,隻能暗中觀察,祈禱秦王不是因為年老昏聵,出了昏著。

隨著天氣一天天冷下來,所有的趙軍都離開邯鄲,開進山裡,他們將在冰天雪地中與秦軍展開一場大戰!趙軍的堅韌聞名天下,忍受惡劣的天氣對趙人來說,從來不是問題。但河東行嗎?雖然秦人也以堅毅頑強著稱於世,但河東畢竟不是關中,那裡的居民混雜了各國人士,包括魏國和韓國人,他們能夠不叛變就已經很可以了,能指望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下艱苦奮戰嗎?秦公子府的所有人滿懷著擔憂和希冀!

第一個戰報傳回邯鄲,趙軍兵分幾路,徹底突破了少水防線。秦軍雖然沿河節節抵抗,但戰勝他們隻是時間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將秦軍驅離少水後,通向南陽的大門已經敞開!十萬趙軍連同八萬魏軍從高都阪道,下了太行,出現在河內南陽。而另外十萬大軍則一路向河東攻擊前進。

秦國在南陽的主要城邑全部被包圍,而周圍的小城邑或破或降,已經儘陷敵手。捷報一天天傳到邯鄲,激起趙人們一陣陣興奮!

隨即就有不好的消息傳來,陶郡儘起大軍,向邯鄲殺來……趙人的心一下子掉到冰底!而秦公子府的人得到這一消息後,全都興奮起來!妙,實在是妙!趁趙國將全部力量用於南陽和河東時,突襲邯鄲,這不就是圍魏救趙的翻版嗎!所有人都不懷疑,趙國必將儘撤前線之兵,回援邯鄲。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