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管魯公的下落,幾乎前後腳,兩個姬姓天子國就被滅了,滅他們的恰恰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兩大諸侯國。這難道是巧合嗎?還是這兩國早已有了默契?
就在諸侯國驚魂未定之時,又一姬姓國衛國宣布自己臣服於魏王。魏王將自己的女兒下嫁給衛君的弟弟。
一時間,天子之家煙消雲散。得到便宜的正好是當時最為強大的三大諸侯國:秦、楚、魏。相比之下,楚國似乎得到的實惠最大,畢竟,魯國再小,也是個千乘之國。而秦國得到了更為強大的名聲,他滅掉了周天子!
孤處北方苦寒之地的燕國成了惟一還留存的姬姓諸侯國,但連它也沒有消停:即位不過三年的燕王可能受不了這種接踵而至的打擊,竟然也意外駕崩!諡“孝王”,太子喜即位。
姬姓王朝一朝毀滅,諸侯們都感到危機來臨,他們紛紛收斂了自己的行動,想拚命看清時局的真相。
趙王也想著迅速結束河東的攻伐,迅速把兵力撤回來。但魏國不答應,他一麵將圍困南陽各城的軍隊撤回大梁,一麵要求趙軍為他攻下虞城。隻有占領了虞城,安邑的鹽才有外銷的通道,否則鹽並不能帶來利益。為此,魏國還特彆許諾了額外的補償。
趙國連年征戰,民眾傷亡慘重,而且傷亡的都是精銳之士。現在,趙國雖說還能勉強拚湊起十萬軍隊,但已經有不少是老弱,戰鬥力相較以往不可同日而語。為了確保攻略河東成功,趙國不得不與秦國議和,以求得秦國的默契。秦王也不為已甚,竟然答應了趙國的請求,用假打換取趙國的和議,幫助趙國取得韓魏的錢糧,從而進一步削弱兩國;同時保留住趙國的實力,以保持諸侯之間力量的平衡。
趙國的主力是之前進入上黨的軍隊,約十萬人,那些士兵基本上還都是能戰之士,有能力擁盾持矛,拉弓射箭。而後一支進入上黨的部隊甚至連矛盾兵都湊不齊,主要成分是戈戟兵,弓箭兵連一萬人都不到,而且多數隻能開軟弓,勉強會射箭;還有些是受傷的老兵,傷還沒好,就被重新投入戰鬥。
廉頗首先派出上黨軍,分成三路,分彆從合陽、長平和高都三個方向向秦軍壓迫前進。駐守端氏的秦上黨尉無傷得到蒙驁的指示,不要與趙軍硬拚,在予敵以一定殺傷後,主動退出了陣地。同時濩水方向的秦軍也按計劃堅守數天後,即向濩澤方向撤退。合陽方向的秦軍也主動放棄了合陽,退往冀氏。
廉頗沒有將兵力浪費在攻打冀氏城上。合陽方向的趙軍隻留下少數部隊監視冀氏的秦軍,主力沿少水而下,協助正麵的趙軍攻取端氏。在拿下端氏後,廉頗即令邯鄲新到的趙軍與魏軍、楚軍一起,出高都,直下南陽。南陽的戰鬥力較弱,趙軍為了避免過大的傷亡,隻和魏軍一起包圍了南陽較大的城池,等待他們投降,而挑選出三萬還能作戰的部隊,在魏軍一萬人的協助下直出軹道,沿途占領了垣城各關隘,突向安邑。而楚軍則在芒申的率領下渡過黃河,返回國內。
蒙驁並不在安邑,他已經將安邑中的所有士兵、糧草全都撤退到絳城和曲沃一線,趙軍不戰而得安邑全境。——隻不過是一座空城。
但河東丞無名卻不知所終……
占領了安邑的趙軍以魏國的名義繼續沿虞阪道南下,趁勢占領了虞地,打通了安邑的鹽道。隨後,幾路趙軍迅速撤回邯鄲,並宣布將上黨徹底歸還給韓國。
趙軍這一路攻殺,損失不大,而且回國後還趕上了春耕時節,來得及種下糧食。韓魏也按約定,將錢糧送到邯鄲。
一場大戰終於消彌。而一個新時代卻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