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心裡雖然早已做好了決定,但是當著眾臣的麵,不能立刻同意,必須按流程讓朝臣參與其中!
隻有讓這些士大夫參與過程,才能讓他們有種與天子共治天下的感覺。
這也是帝王術。
李邦華的話猶如一顆炸彈,將安靜的皇極殿引爆。
“陛下不可!”左中允李明睿第一時間跪倒,“太子年少,尚不能監國,不如陛下親行!”
李明睿負責記錄太子起居,以他對朱慈烺的了解,此子尚不成氣候。彆說朱慈烺,就是朱由檢本人去了也不一定鬥得過南京六部官員。
“李明睿你好大的膽子!讓陛下南遷是周平,宋高之陋計!你就不怕偏安一隅的局麵再次出現嗎?大明不是宋朝,不能把江山一分為二!陛下與我等固守京師才是萬全之策!”李邦華身為都察院左都禦史,據理力爭。
“陛下,當務之急是團結軍民固守京師!流賊雖巨,但京師城堅炮厲,隻要固守三五日,各地勤王之師到來後流賊自會退去。太子一旦南行,人心必亂,不利守城。此二人亡我大明之心昭然若揭,陛下應該治他們的罪。”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出班說道。
給事中雖然是七品小官,權利卻非常大,可以監察六部,彈劾百官,甚至可以駁回皇帝的批複。
屬於皇帝的近臣。
否則以他七品的官職,根本沒資格上殿議事。
“臣附議!”吏部左侍郎沈維炳走了出來。
“臣也附議!”兵部尚書張縉彥站了出來。
兵部尚書站隊表明態度後,朝堂上的爭論立刻進入到白熱化的狀態。
崇禎數了數,朝堂官員分為三派。
在左都禦史李邦華的帶領下,近兩成官員聯名上奏希望皇帝守京師太子去應天府。萬一北京守不住,大明朝還有半壁江山。
以李明睿為首的人認為太子年幼,去應天府擔不起大事,不如皇帝本人親行,放棄北京。
支持光時亨的人占了五成,在兵部尚書的鼓動下,他們都認為北京城守得住,皇上和太子都不能走,走了會造成心軍心不穩,百姓慌亂,不利守城。
三種觀點都有道理,三夥人在皇極殿內爭論不休。
還有一些人不發表觀點,可能是佛係,也可能在觀察朝堂的局麵,伺機而動。
起初眾人商議的還是朝堂之事,不多時,就變成了人身攻擊。
“陛下,李邦華在此關鍵時刻提出南遷,實乃妖言惑眾,按律當斬!”光時亨說道。
“光時亨鼠目寸光,妄為天子朝臣,德不配位應砍了他的頭。”李邦華反擊。
“陛下,此時若是不走,等流賊圍城想走也走成不成了!”李明睿再次勸道。
“肅靜!”見眾人吵得差不多了,崇禎讓王承恩出聲製止。
他看向內閣首輔魏藻德,問道:“內閣什麼態度?”
魏藻德左右看了看,慢悠悠出班拱手說道:“內閣還未商議妥當!”
“嗬,”崇禎冷笑,“你們幾個立刻商議。”
曆史上,魏藻德早就做好了叛變的準備。
他說:像我這樣的有才能的人,李自成必然會奉我為座上賓,好吃好喝的伺候著!
所以,魏藻德並不想讓崇禎得逞。
按照他的規劃,崇禎和三位皇子都留在北京。如果守住了京師,這天大的功勞裡有他一份;如果京師失守,崇禎和三位皇子便是他投降大順的投名狀。
同樣也是一份天大的功勞!
在大明是朝臣,去大順也是朝臣,沒必要在意誰是皇帝!
魏藻德回頭看向其他三人,低聲詢問意見。
內閣原本有七人,前首輔陳演,閣臣蔣德璟辭官。李建泰馳援山西在保定被流賊抓捕,現在內閣算上魏藻德隻有四人。
其他三位內閣成員分彆是方嶽貢,範景文和邱瑜。
這些人中範景文是內閣次輔,任工部尚書,職位和權利都比其他兩人高。
方嶽貢和邱瑜知道誰都惹不起,同時說道:“我等皆聽首輔次輔之言。”
範景文見狀,朗聲說道:“臣以為李禦史之計可行,我大明軍隊現在缺餉少糧,此去南京路途遙遠,若在途中因為餉銀一事發生嘩變,後果不堪設想。”
魏藻德微微搖頭,“範大人此言差矣!京師守軍本就不多,太子南遷需分出千餘人護送,屆時守城將難上加難。”
“太子年幼,獨自去應天府後一旦遭遇朝臣,宦官或者後宮乾政,將給大明帶來無妄之災。”
“京師乃大明根本,若陛下棄之而去,等於將半壁江山拱手讓與流賊,乃陋計也。”
“現在應當固守京師,等待勤王大軍。流賊雖巨,卻都是些烏合之眾,待吳三桂關寧軍一到,定會四散而逃。”內閣首輔魏藻德一字一句的說道。
三句話,第一句反對了李邦華的觀點,第二句反對了李明睿的觀點,第三句話表明他支持光時亨。
有理有據,無法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