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糧=出差補助。
邊軍去城四十裡外才給口糧,而軍鎮腹地的官兵則不發口糧。因為腹地官兵不屬於出差,所以不會發放行糧。
就算薊州招募的士兵按照每人每月二兩銀子的標準,三萬兵士一年也才消耗七十二萬兩銀子。
對比遼東,這些錢根本不算什麼。
李邦華眯著眼睛,悠悠說道:“錢的問題不勞曾大人費心了,國庫不但有存銀,而且很多。兵源的問題本官也考慮過,來源有三!”
“一,招募薊州當地百姓!二,調山海關總兵高第的守軍;三是薊遼總督王永吉王大人的關寧軍。”
“至於你說的薊州屢次兵變,那些都屬於人禍,與薊州這個地方無關。”
朝堂之上,安靜的有些可怕。
李邦華太敢說了,先不提他的兵源對策,但就薊州兵變的言論,就觸及到朝廷和皇帝的逆鱗。
他怎麼敢的啊?
眾人一番對視後,最後將目光落到崇禎身上。
崇禎一臉平靜的坐在龍椅上,開始回憶曆史。
薊州兵變...
這是史書都不願記載的事件,自此之後明軍開始日落西山。
薊州兵變對於大明的影響十分深遠!
第一次薊州兵變是萬曆二十三年,明史記載兩千多戚家軍不滿糧餉,兵變被殺。第二次是己巳之變時,駐守在薊密永防線的十萬大軍成建製投降建奴。
第一次兵變並非戚家軍不滿糧餉,實際是朝廷內部鬥爭的延續。
萬曆二十年,時任戚家軍主帥吳惟忠領兵奉命入朝抗倭。圍攻平壤時朝廷承諾第一個攻上平壤城頭的賞銀五千兩,朝鮮史冊以及明史皆記載。
但首先登城的戚家軍既沒有領到賞銀,還被欠餉。戚家軍討薪未成,被王保誘殺,冠以“兵變”的罪名。緊接著吳惟忠被罷黜,戚家軍被遣返原籍。
戚家軍真的兵變了嗎?
當然沒有!
究其根本是黨爭帶來的惡果。
戚繼光由於受到萬曆和張居正的信任,加之戚家軍百戰百勝,所以戚家軍地位不斷上升,成為明軍的楷模軍隊。這引起了其他軍隊,尤其是遼東兵的不滿。
張居正倒台後,依附於張居正的戚繼光也遭到清算。萬曆年間的黨爭既沒有節製也沒有底線,作為張居正的人,戚繼光不管能力如何,都要被清算出去。而戚繼光一手鍛造出的南兵,也背著同樣的命運。
於是...戚家軍被迫落幕。
以嚴明的軍紀、百戰百勝的戰績聞名的戚家軍慘遭友軍屠殺,寒了多少人的心!
至於第二次薊州兵變是朝廷缺錢,崇禎力主裁汰薊州、密雲、永鎮新軍(有興趣的可以去查查,這是崇禎自掘墳墓的經典操作之一),部分被汰兵陰謀作亂,在八旗兵犯薊之際乘機投敵。
李邦華把這兩件事都歸於人禍,可見他膽子是多麼大。
“陛下,內閣首輔李邦華在朝堂上胡言亂語影射陛下,應該治他的罪!”見崇禎沉默不語,刑部左侍郎張忻第一時間跳了出來。
趁他病,要他命!這是張忻為官多年的經驗!
就算打不倒李邦華,也要在皇上心中種下一顆仇恨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