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對這個結果滿意的不行。
不用李邦華帶頭,紛紛下跪領旨謝恩。
“諸位!”崇禎站了起來:“大明的官場與以前不同了,多做不一定多錯!不做更不會不錯!隻要你們心裡想著大明,想著朕,無論對錯,朕都能容得下你們。”
“吾皇萬歲!”眾人馬屁聲不絕於耳。
處理完通敵賣國的人,李邦華將話題轉到了賑災上。
這個問題好像很嚴重,但好像又不嚴重。
因為災情大的地方都已經淪陷了。
陝西,山西,河南大部,四川部分地區以及湖廣少部,這些災情嚴重的地方不是在李自成手裡,就是在張獻忠手裡。
其他地方雖有也有災情,但相對較輕,且朝廷已經免了全國一年田賦,所以滿朝文武對賑災一事並不重視。
但崇禎不是這麼想。
他要借機整頓吏治,順便將土地司這個部門定下來。
其實在崇禎元年的時候,這位大明皇帝在全國範圍內整頓過吏治。
結果是什麼呢?
由於很多官員被罷免,導致崇禎元年田賦征收不及時甚至沒人征收,那一年隻收上來三百多萬兩白銀。
第二年國庫吃緊,崇禎要求各部減少支出,於是袁崇煥的裁撤新兵的政策得到他大力支持。
新兵還沒裁撤完畢,就發生了薊州兵變...
這或許就是大明朝的蝴蝶效應吧...
“陛下,夏糧將收!況且朝廷已經免了全國一年田賦,此時賑災意義不大!就算現在賑災,等人員物資運過去時,夏糧也已經收完了!”戶部尚書方嶽貢說道。
“臣附議!”
“臣也附議!”十來個大臣出班拱手,支持方嶽貢。
崇禎淡淡一笑,反問道:“你們說,賑災的目的是什麼?”
目的?
文武百官互相看了看,都察院左都禦史施邦耀拱手道:“救民命,平民怨,收民心。”
“說的好!”崇禎對施邦耀的回答十分滿意,“流賊因何而起?”
“一方麵是災情肆虐,另一方麵是吏治出了問題。”
“大明對地方官員有兩項重要考核,一個是賦稅征收,一個是當地治安。”
“有些官員隻對上負責,不管下麵死活。”
“旱災發生時,陝西和山西兩省的官員此在乾什麼?”
“賑災嗎?”
“不,他們在征稅。”
“田賦加正役加雜稅本就不低,遼東戰事臨時加的三餉直接讓農民沒了活路。”
“這還不夠,沒錢交稅就抓進大牢用刑拷打。很快,州府的監獄關滿了拖欠稅款的老百姓。為了活命,老百姓隻能揭竿而起。”
“這種隻對上不對下的吏治行為簡直可笑,朕要改一改了。”
“所以朕決定...”就在崇禎打算宣布決定的時候,一個小太監慌慌張張的從殿門外跑進來。
他來到王承恩身邊,將一封密信遞了過去。
王承恩掃一眼信封,急忙將密信遞給崇禎。
信封上是李若璉親筆書寫的四個大字:“河間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