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
皇極殿內針落可聞。
崇禎沒有在第一時間提出賦稅問題,而是在李邦華的提議下,討論那些為朝廷鞠躬儘瘁死後卻沒有被封贈的人。
“陛下,前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守潼關,兵敗殉國。由於屍骨無存,故有下落不明之說。”
“流賊降兵中有見過孫傳庭遇難之人,時潼關城破,傳庭恐為賊所執辱,揮刀躍馬入賊群,遂遇害,屍骨被流賊焚毀。”
“現既已查明真相,臣提議給孫傳庭封贈,以彰其功。”
有李邦華帶頭,滿朝文武紛紛附議。
“準了,傳庭身為文官卻有良將之才,其敢勇擔當,出類拔萃,此忠臣義士朕應為之流涕。”崇禎雙眼通紅的歎了口氣。
孫傳庭太倔了,其實他不一定以死明誌。
完全可以邊戰邊退,潼關沒了守大同,大同沒了守宣府,宣府沒了還有居庸關!
隻要用時間換空間,曆史很有可能會被改寫。
可惜啊可惜!
崇禎逼死了孫傳庭。
如果孫傳庭真的那麼乾,退守大同時大概率就會被崇禎降罪下獄。
孫傳庭肯定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決定死戰不退!
所以說,皇帝的性格決定了大臣的行為。
曆史上大明朝的滅亡,崇禎有脫不了的乾係。
見皇帝同意,文武百官開始討論給孫傳庭什麼諡號比較合適。
大明朝官員諡號有文,忠,武。(勳貴宗室的諡號就不羅列了,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查閱。)
文一般是文臣的諡號,忠和武是武將的諡號。
在明代之前,諡號忠武是對武將的最高獎賞和認可。
到了明代,朱元璋為了表彰徐達的功績,給了他武寧的諡號。而忠武的諡號給了衝鋒陷陣的常遇春!
二者級彆屬於平起平坐。
兵部侍郎王家彥出班說道:“陛下,臣以為孫傳庭戰死沙場,理應按照武將的諡號給予追封。考慮到孫督師的功績,臣以為應追封諡號忠烈。”
“臣附議。”
“臣也附議。”
大明朝諡號是忠烈的武將並不多,有張輔、徐忠、李如鬆等人。
崇禎沒說話,看向李邦華。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熟悉的味道。皇帝想做什麼不能提,而是要通過大臣的嘴說出來。
觀點錯了或者事情辦砸了,有大臣背鍋,皇帝沒有錯。
李邦華出班拱手:“陛下,臣以為應贈與忠武諡號。”
“臣以為不妥!”都察院左都禦史施邦曜站了出來,“大明朝忠武諡號是對武將的最高榮譽,被贈與忠武諡號的常遇春、劉榮、張玉(初諡忠顯)、薛祿、郭登、張慶臻不但衝鋒陷陣戰功赫赫,還有對國家社稷有驚世之功。”
“臣以為,孫傳庭不符。”
李邦華看著這位曾經的屬下,一臉平靜的說道:“傳庭才武絕人,他的功勞非你我能評價的。就憑他擒高迎祥、破老回回、敗渭南大賊就能擔得起忠武的諡號。”
“任陝西三邊總督時無錢無兵無糧,亦能在汝州大破李闖賊,如果不是天降大雨道路泥濘糧草不濟,孫傳庭不一定敗!”
李邦華看向崇禎:“陛下,臣以為追封孫傳庭諡號忠武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