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王朝為何重農抑商?
原因有很多。
如經濟因素,社會穩定因素,階級概念,價值觀影響等。
除了這些還有一條重要原因:稅收。
農民以地為生,無論收成如何地都擺在那裡。
地不動,農民也動不了。
朝廷隨時都能派人去征收賦稅。
經商就不一樣了。
商人們走遍大江南北,行蹤飄忽不定。
再加上當時社會的局限性無法從生產環節征稅,隻能從運輸和銷售環節征稅。
一般情況下有三種商業稅,分彆是過稅,門稅和坐稅。
過稅是當地官府設卡向商隊征收的稅,可以簡單理解為地方關稅。
明代的過稅叫鈔關。
天啟元年時全國鈔關收入為五十二萬兩白銀,比萬曆二十五年的三十三萬兩白銀增加了近二十萬兩。
魏忠賢得勢時為了籠絡南方官員和他們背後的商人,減免了大量的過稅。
第二種商稅是門稅。
門稅顧名思義是進城門的時候要繳納的稅。
地方官府會根據商人攜帶的貨物量和貨物價值,征收相應數額的稅。
交了稅之後官府會給商人發憑證,拿著憑證就可以城中合法的賣貨。
第三種坐稅是門稅的另一種形式。
有些商人攜帶的貨物量大,在一個縣城肯定賣不完。為了不多交稅,商人們會和官府約定此次進城售賣貨物的數量。
如此行攜帶了一千件棉衣,想賣二百件就交二百件的稅。
出城時官府會查驗貨物數量,多賣了就要補稅或者接受罰款。
門稅和坐稅都由地方官府把控,崇禎的手夠不到。
唯一能管的隻有過稅。
郵驛司設立的目的是將全國過稅統一征收,把地方官府的權力轉移到朝廷。
皇帝一張嘴,六部九卿跑斷腿。
郵驛司的事雖然定下來了,但是需要各部儘快商議擬定負責的官員。同時還要和地方官府通氣,保證新衙門成立後能順利運轉起來。
目送著範景文和方嶽貢兩位老狐狸離開後,崇禎在大殿裡又看了一會頓覺索然無趣。
天黑前他回到了乾清宮,隨後去坤寧宮吃飯並與皇後徹夜長談。
次日一早,殿試時間到了。
考生們既興奮又緊張。
興奮的是第一次來皇城,看什麼都新鮮。
皇宮屋簷上的琉璃瓦,支撐大殿的柱子,木料考究做工精致的門窗,奇花異草,以及他們腳下的“金磚”。
緊張是怕自己考不好,影響未來的前途。
前麵帶隊的禮部官員一邊走一邊囑咐:“本官知道你們都是第一次來皇城,看什麼都新鮮。”
“皇城有皇城的規矩,這裡的擺設可以看,但是目光要快看快收,不能盯著一個地方發呆,更不能四處亂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