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用兵要師出有名。
有名,方能有理。
有理,才能有號召力。
有了號召力,將士們才會用命,百姓們才會真心支持這場戰爭。
有了百姓的支持等於有了民心。
如果雙方實力差距不是特彆大,贏得戰爭隻是時間問題。.
崇禎要征討蒙古諸部需要一個理由(借口)。
這個理由就是附屬國不給宗主國遣使呈貢!
在得知崇禎要征討蒙古人後,範景文勸阻:“陛下不可啊...,好不容易剿滅了李闖賊,大明急需時間進行休整。況且西南土司叛亂尚未平定,兩線作戰並非明智之舉。如果在這個時候和蒙古人開戰,他們甚至有可能聯合建奴再次南下入關劫掠。”
“範尚書此言差矣,”崇禎目光堅定,“就算咱們不打蒙古人,蒙古人也會在建奴的驅使下打咱們。”
“為何?”邱瑜有些不解的問。
方嶽貢拍了下邱瑜的肩膀:“我問你,當年諸葛武侯為何急著北伐,而不是休養生息?”
“因為諸葛武侯急於匡扶漢室...”
“錯啦!”方嶽貢嘿嘿一笑:“因為當時關中比蜀中富庶,同樣的時間下,關中人口和糧食的增長速度都比蜀中快。”
“諸葛武侯休養的時間越長,蜀國國力和魏國國力差距越大!”
“這才是諸葛武侯急於北伐的最終原因!”
崇禎接過話茬說道:“方尚書說的不錯,遼東乃苦寒之地,無法和中原媲美。休養的時間越長,建奴和大明的差距越大,他們肯定要想辦法把大明拖下水!”
崇禎這番話徹底把內閣說服了。
和士大夫共治天下有利有弊。
隻要能說服他們,這幫人就會發揮主觀能動性幫朝廷做事。
弊端也很明顯,黨爭...貪腐...
其實崇禎征討蒙古人主要有兩個目的。
一是解決順軍降將的問題。
首先順軍降將數量有點多,素質也參差不齊。他需要借助敵人的手消滅一些累贅,然後再重點培養剩下的棟梁之材。
在這期間順便考察降將的忠心。
忠者用,不忠者或棄或殺。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人的戰力會越來越強。
等收複遼東時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其次。
一旦和蒙古人正麵開戰,建奴肯定會參戰幫助蒙古人打明軍。
如此一來明軍就有機會在草原上殺建奴了。
消滅的建奴越多,將來收複遼東時勝算越大。
直接收複遼東絕非上上策,因為他們占據了地利。
去草原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建奴有蒙古人相助,明軍則有商人和蒙古內奸帶路。
雙方幾乎是同一起跑線。
信使帶著旨意去草原這段時間崇禎也沒閒著,而是在為接下來的戰爭做準備。
首先是錢和糧。
國庫和內帑暫時都不缺錢,秋糧也剛剛收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