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第一把火燒向內部。
京師研究總院內部會議上,宋應星穩坐中間:“諸位,我在地方上當官時發現,糧食減產除了天災以外還有人的因素。”
“請問宋大人什麼因素?”
“很多人不會種地!”宋應星表情嚴肅。
“怎麼可能...?中原百姓世代為農,大人為何說他們不會種地?就算有,也隻是少數吧!”有人反駁。
“少數?”宋應星哈哈一笑:“恰恰相反,很多百姓都不會種地。”
在官員們的笑聲中,宋應星沉聲說道:“很多百姓不會看節氣,見彆人播種就跟著播種,彆人施肥澆水也跟著施肥澆水。”
“而且大多靠經驗種地,而非理論知識種地。”
見眾人臉上笑意不減,宋應星站起來說道:“以種水稻為例,從浸種催芽到收獲會遇到八種災害,小心應對可以降低損失。”
“宋大人能否說出哪八種災害?”
“當然,首先是節氣之害。濕種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為社種,再早的話會遇天寒凍死不生。最遲者後於清明,太晚會遲熟,抽穗揚花受到影響,造成減產。”
“現在春分時天氣尚寒,各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向後推遲十天半月左右再進行種植。”
“其次是播種風害...”.
接下來的時間裡,宋應星將種植水稻的步驟,每個環節可能遇到的災害一一說出。
起初京師研究總院的官員們還不信,臉上帶著嘲諷之意,時不時地開口打斷。
隨著話題的深入,他們臉上的表情逐漸嚴肅。
因為他們發現宋應星那些話不是胡編亂造,而是有係統的理論作為支撐。
這位新領導的表現讓他們眼前一亮。
不過這些人沒有被徹底打動,而是繼續追問其他方麵的知識。.
他們從瓷器燒製,造紙,開礦,紡織,問到煉鐵煉鋼,甚至武器製造等諸多方麵。
這個過程持續了整整一天。
散衙(下班)前,京師研究總院上到管事的官員,下到看門的衙役都被宋應星龐大的知識儲備折服了。
他懂得太多了,簡直是一本行走的藏書!
第二天。
宋應星來到了京師製造總局。
製造總局裡全都是匠人。
造紙,雕刻,印刷,煉鐵,煉鋼,製造武器,釀酒等各種匠人一應俱全。
宋應星倒背著手在匠人身邊挨個走過。
每走到一個匠人身邊,他不但能說出匠人正在做的環節叫什麼,還能提前說出匠人接下來要乾什麼。
匠人們第一次遇到如此精通業務的領導,對他好感大增。
不到一個月時間。
宋應星就把製造局和研究院的情況摸清,並梳理完畢。
四月的最後一天,宋應星在朝會上提交了一份公文。
“陛下,臣以為要用適當的方法推廣新的種植技術,而不是靠官府一紙政令。”
“宋侍郎繼續。”崇禎很是期待。
宋應星輕咳一聲後接著說道:“大亂之後百姓對朝廷和地方官府的信任度並不高,強迫他們按照新方法種地反而會引起不滿,最終適得其反。”
“臣的意思是在各縣準備百餘畝官田進行示範,有條件的可以普及到村。官田用新方法種地,其他田用老方法種,等到秋收時對比兩種田的產量。隻要官田的產量高,百姓們就會自發的學習新種植方法。”
“如此可事半功倍。”
滿朝文武和崇禎同時看向宋應星,對這位工部右侍郎的言論刮目相看。
簡單商議後,朝堂幾乎全票通過了這個方案。
一道道政令從北京發出,去往全國各府、州、縣。
夏種將至。
各地都拿出數量不等的示範田,準備科學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