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代胡湘就喜歡化學和物理,對萬惡英語可以說一竅不通。
胡湘特彆交代,硝酸和甘油混合反應時候,陶罐要在水裡麵,這樣好散熱,可不能讓溫度過高,先製作少量,了解下製作過程。
這種土法製作炸藥,在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根據地是這樣製作硝化甘油的。
當時甘油則是用植物油(葵花籽油、大麻籽油、花生油、亞麻籽油、棉籽油)製取的。提取甘油的步驟如下第一步,將油脂製成鈣皂。把油脂置於鐵鍋內加溫至70-80c,加入濃度為30%的氫氧化鈣,用木棒攪拌直到呈糊狀時取出冷卻後,就是鈣皂。第二步,將鈣皂碾成粉放人水中漫泡,使甘油溶於水中。甘油水溶液經過濾後可得到濃度為12-16%的甘油。第三步,將甘油濃縮,使濃度達到97%以上。先將稀甘油水用100c以上溫度蒸發水分,使甘油濃度達到60-70%;再在火炕式的沙盤上進一步濃縮,即可得到較純的甘油。
硝化甘油以硫酸為催化劑,由硝酸和甘油經硝化作用製得的。在戰爭條件下,晉察冀邊區八路軍兵工人為了使設備能立足根據地,經過反複試驗,決定采用瓷盆作硝化設備,當時稱為“盆式硝化法”。這種瓷盆來源充足,生產時機動性大,產量可大可小,操作簡便安全。
限於條件,硝化作業常常在河溝或泉水邊進行,利用河水或泉水做冷卻水,一旦發現冒煙有爆炸危險時,就將硝化液和盆一起倒入水中,防止發生事故。當風雨天或嚴冬季節,隻能在室內作業,就將盆置於有水的木槽托板上,當溫度上升到25c以上時,立即把盆傾倒在水中。
硝化甘油製成後經過自然靜止分離,吸出一部分廢酸後,仍帶有殘酸。
這種硝化甘油極不安定,必須經過洗滌除去殘酸,當時采用的洗滌設備是陶瓷器皿或鉛製的洗滌槽。
交代完後,胡湘和李岩,又見了下那些胡家收留的兒童,見到李岩和胡湘,孩子們都很激動,紛紛喊道,李老師好,胡院長好。
“道長,這山上基地,我們還要擴大,擴大到能容納數千人生活,這蒙古騎兵來無蹤去無影,太難防守了,”胡湘說道。
“是呀,公子,這次武安損失太大了,彆說普通百姓了,就是團練兵們也都被蒙古騎兵嚇的士氣全無,”李岩說道。
“嗯,我今天給胡亮說的這個炸藥,爆炸威力巨大,也是想給團練兵提振下士氣,”胡湘說道。
“真有那麼大威力嗎!公子每次都把新奇的想法,說成我的功勞,我都感覺慚愧了,”李岩說道。
“李道長不是我們胡家宗族的人,和胡亮,胡狼,胡都頭等人比根基不深呀,根基不深,武安的師爺沒有威望可怎麼治理呀,我二哥可不善於治理,”胡湘說道。
李岩當然明白胡湘的用意。
胡湘也沒有下山,就在山上過夜,晚上時候,胡湘和李岩,胡亮,老魯,李鐵鎖談論下擴大發展,規劃。
其實山上修房,蓋屋可比平原費力多了,但也得這樣,誰讓現在打不過蒙古騎兵那。
第二天上午,胡父和大哥,二哥也上山了,原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胡湘和家裡人吃了頓團圓飯,胡湘也和父親,大哥,二哥談了下山上擴建,胡父說就是武安城房子不修建也要把山裡房子修建好,在山裡躲藏那一個月,都是在戶外,很多人凍死了。
吃了午飯,胡亮給胡湘說,說的那個炸藥製作出來了,是種黏稠黃色的液體,還說浪費了好多硫酸和硝酸,就製作1斤左右,看怎麼讓它爆炸。
浪費的硝酸和硫酸多,胡湘知道這都是配料不清楚,還有不知道怎麼回收混酸,以後多做實驗,改進吧。
胡湘讓人把黑火藥做成鞭炮形狀,放在液體中間,用了很長的導火索。
這個炸藥非比尋常,胡湘讓人都躲的遠遠的。
隨著一聲地動山搖的巨響,眾人的耳朵都嗡嗡作響。
“這威力太大了,就是城牆也會被它炸的土崩瓦解,”二哥說道。
因為圍著的石頭,都被炸飛,飛出百步遠,地也被炸出個坑。
“李道長,真是神人也,”胡父誇李岩。
“太公過獎了,這是我和三公子一起想到的,”李岩說道。
“哈哈,這要是投到蒙古韃子身上,還不炸的他們渣都沒了,以後再也不怕他們攻城了,”二哥大笑道。
這個時代,攻城打仗經常用到拋石機,也經常用到黑火藥做的火蒺藜,震天雷,都威力不大,隻是把敵人炸個臉黑。
胡湘又給胡亮講解用矽藻土吸附這黏稠的談黃色液體,也可以用麵糠,多試驗幾次,但每次要少量,不用胡湘說,胡亮也都知道,這威力太tmd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