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農業和人口(2 / 2)

“大哥,以後骨頭都要收集起來,曬乾後,燒成灰,這裡麵也有物質可以提煉出來,”胡湘說道。

“也是製作炸藥的原料嗎?”大哥問道。

“還不確定,還需要研究,”胡湘說道。

“這個骨頭不缺,要是能製作炸藥就好了,”二哥說道。

“小麥收獲了,武安應該不缺糧了吧?”胡湘問道。

“嗯!老天開恩,春天下了幾次透雨,今年的夏糧是近年來少有的豐收年,”胡父笑說道。

胡湘也知道,古代農業要想豐收,幾乎全靠風調雨順,雖然有井,但靠人力往外麵取水,根本滿足不了農業的灌溉,隻能少部分土地和菜地可以灌溉,以後要是蒸汽機發明出來,在製作抽水機,灌溉的效率就會提高。

其實對農業方麵的改進,胡湘也沒有辦法,這種地不比工業,農民已經經過千年的農耕積累,對耕種的技術,季節的把握已經很了解了。

要想農業豐收,有句俗話不是說嘛,人勤地不懶,糞大水勤不用問人。

要想在獲得高產量,一是種子的改良,二是化肥的使用,尤其是碳酸氫銨等氮肥的使用。

早在一戰前時期,歐洲國家都普遍缺少硝礦,英國和法國控製的殖民地,為了不讓德國獲得硝礦,來製作炸藥和火藥,千方百計的限製對德國的硝礦出口。

德國天才化學家哈伯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成功把空氣的中氮氣合成了氨,他的初衷是為了製作氮肥。

從此硝的來源擺脫硝礦,百萬噸的炸藥製作成了可能,因為空氣中氮氣是源源不竭的。

弗裡茨·哈伯(1868年12月9日~1934年1月29日),德國猶太化學家。1909年,成為第一個從空氣中製造出氨的科學家,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麵,加速了世界農業的發展,因此獲得1918年瑞典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

但當時英、法科學家認為哈伯沒有資格獲取諾貝爾獎,他們認為假若沒有合成氨工業的建立,德國就沒有足夠的軍火儲備,德國軍方就不敢貿然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有了合成氨工業,就可以將氨氧化為硝酸鹽,可以保證火藥的生產,否則僅依靠智利的硝石,火藥就無法保證,大規模戰爭的需求。

“現在武安收容多少流民了?”胡湘又問道,

“到現在有兩千多了,”大哥說道。

“武安還是缺少人口,現在征兵都征不到,很多人被蒙古韃子嚇破了膽子,都想著法逃避徭役,”二哥氣憤說道。

“隻有我們強大起來,讓人民感到,在武安就是安全的,才能讓逃荒避難的人來我們這裡,這次襲擊要是大勝了,必然增加我們胡家的威名,”胡湘說道。

胡湘想,武安要是不低於五萬人口,應該能滿足初步工業化的人口,這樣軍工生產的人數也能有數千人,士兵也能征集數千,武安就不用提心吊膽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