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工匠在加緊生產,可是家眷們整天無所事事了,胡湘想,這棉花還不多,要是棉花多了,就可以讓這些家眷的紡紗了,可比她們天天打麻將浪費時間好多了。
自從胡湘發明了麻將,這各家的老太太和夫人們都癡迷打麻將了。
想到棉花,胡湘想,應該把棉花種子給山裡的百姓些,讓他們在山裡的坡地種棉花,畢竟這平原地帶,實在是不安全,蒙古韃子不知道啥時候來。
因為棉花耽誤播種,就一年時間白費了。
現在無煙火藥研製出來了,這可比黑火藥好多了。
這無煙火藥的研發,也是充滿了曲折,胡湘和胡亮交談後,了解到了無煙火藥的研發過程。
先說下,它最後的成功工藝。
第一步先把棉花脫脂,就是把棉花放在火堿(氫氧化鈉溶液)溶液裡麵蒸煮,撈出後,在用清水清洗,徹底把殘留堿液清除,在嗮乾得到脫脂棉。
把脫脂棉浸入濃混酸(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了強火棉,然後把強火棉磨碎,在用清水清洗乾淨(消除裡麵的殘酸),然後在乾燥,得到合格的強火棉,外觀呈微黃色棉絮狀,但強火棉不溶於酒精(強火棉溶於酯、丙酮等有機溶劑),沒法加工成火藥顆粒狀。
把脫脂棉浸入稀混酸(硝酸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得到了弱火棉(也叫膠棉),然後把弱火棉磨碎,在用清水清洗乾淨(消除裡麵的殘酸),然後在乾燥,得到合格的弱火棉,弱火棉溶於酒精。
然後把強火棉和弱火棉安裝一定比例和酒精,乙醚溶液混合,然後攪拌,成麵團狀,然後把它們壓成麵片狀態,先切成麵條狀,在切碎成一小段,成藥片狀,就成了基本合格的發射藥了。
硝化棉經過膠化,壓片,質地就比較微密了,遇到高壓火焰,就可以沿著藥片由表麵向內部燃燒。
得到這些成功的工藝,胡亮他們實驗了幾百次的實驗,也就是胡湘告訴他,這個火藥肯定能行,而且比黑火藥好,他們才不斷的,一遍遍實驗下去。
剛開始製作的火藥,有時候溫度一高,就爆燃了,還有的點不燃,有的點燃了,威力也不大,還不如黑火藥。
棉花的脫脂,一直不知道,製作的無煙火藥,特彆容易爆燃,胡湘想到,這棉花裡麵也應該有彆的物質,胡湘想到後世用過的棉簽,消毒棉球,都是經過脫脂處理的,於是用堿液清洗裡麵的雜質。果然經過堿液清洗後棉花特彆好,而且比不經過處理的棉花更吸水。
胡湘後來用脫脂棉,製作消毒棉簽了,而且還可以製作衛生巾,給盧敏用。
這種土法製作無煙火藥,在抗戰時期,根據也生產過。
在山西省科協組織力量編寫的《100個山西紅色科技故事》一書,第四十二故事,就有介紹,原文如下
“1940年百團大戰後,國民黨政府停止了對我軍彈藥的供給,彭德懷副總司令指示軍工部儘快製造無煙火藥,首先把槍彈發射藥製造出來,做到複裝槍彈火藥自給。槍彈發射藥是無煙火藥的一種。
“白英當時對製造無煙火藥也是外行,經查閱職工檔案,他發現軍工部有幾名懂得無煙火藥製造的同誌,其中有在高等技術學校化學係畢業的王錫嘏,有曾在太原火藥廠工作多年的王化南等人。通過向他們學習,共同研究,確定從試製硫酸入手·······
········
在製造出硫酸的基礎上,1943年9月,他們的化工廠在幾間廢棄的破房裡,以棉花和硫酸為原料,用大鐵鍋脫脂、陶瓷缸硝化、石磨碾棉粉、土炕當烘乾機、麵杖當碾壓輥、剪刀代替切片機等土辦法,製造出了首批硝化棉發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