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身出寒門(1 / 2)

“地址打算選在哪?”

郭定邊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由於忌憚漢民,怕漢民造反,所以漢人部落管理基本實行的是雙軌製。

正部落使必定是吐蕃人,閻英達這樣在當地漢人中擁有巨大威望的人一般隻能擔任副職。

同時,部落之中還會安插一些眼線。

所以在部落裡肯定不行。

“由此地向北十五裡,甘泉水南岸有斷壁,斷壁上有洞窟,可支起爐子,鍛打武器、防具。”

閻英達提出了一個地點解決方案。

這個選址很有水平。

交通方便,便於運送原材料,也方便將打造好的武器或者甲胄運出去;

易於取水,無論是生活用水還是製作武器防具需要的水。

容易遮掩,那個地方本來就是一處家族洞窟的開鑿地,既是吐蕃諜子覺察出些什麼,也容易解釋。

不用問,問就是去鑿洞窟了。

於是,地點的問題便解決了。

“人怎麼辦?”

閻英達一聽,再次哈哈大笑起來

“這個沒問題。”

吐蕃設置部落,往往會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時會以部落本身所承載的功能或者特點而命名。

比如,早期的僧尼部落,便指的是一幫和尚;再比如,絲棉部落,便是提供紡織品......

不過無論是哪一個部落,都必須種田和向吐蕃的當權者們提供勞役。

悉董薩部落,恰巧主業便是提供一些手工業品。

“部落裡能打鐵的鐵匠有三十來個,輪番去,不會引起懷疑。”

“現在還沒到春耕的時候,人手充足,去打下手的還能搞上個四五十個,應該是夠的。”

“得找一個靠譜的人統籌安排。”郭定邊思考了下,“這個人得負責技術指導和質量把控。”

他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不可能待在那裡打鐵打到造反前一天。

連“沙州佛門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大忽悠洪辯禪師吳和尚都說了,打鐵隻是支線任務,主線還是得去各家串聯,聯係造反。

“弩這邊,我可以讓道玄留下來。”郭定邊指了指李道玄。

道士原本對兩人之間的談話,沒什麼太大的興趣,此時正無聊地摳著手指。

一聽郭定邊提他的名字,立馬來了精神。

“行啊,這個我在行,要不要試試其他的,比如郭兄你上次說的把火藥塞到陶罐子裡?”

“先把弩造好,然後再談後麵的事兒。”

郭定邊沒給李道玄留太大的麵子。

自魏晉以後,各朝對於弩的重視,遠遠不及弓。

原因一來是弓的上限比弩高,二來進攻性比弩強。

不過弩有一個好處,就是對使用者的要求不是很高。

給一個平日裡種田的農民一把弓,十支箭,怕是敵人殺到他臉上,他也不一定能命中一支;

可如果你給他一把弩,情況就不一樣了。

能搞死幾個不好說,但弩箭的錢高低都能給你賺回來。

“既有李道長坐鎮,我便放心。”

閻英達感覺這個道士有點不著調。

不過既然是郭定邊推薦的,應該多少都有點能耐,便應允了。

“但甲胄這一塊兒,卻不知道找誰啊。”郭定邊有些頭疼,“我也不會。”

自古以來,官家對於甲胄的管理,要遠遠大於其他兵器。

因為這玩意兒民間造出來基本就是造反用的。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

隻要不打算玩九族消消樂,沒有那個民間的鐵匠沒事琢磨打這玩意兒玩。

吐蕃出於對沙州漢人的忌憚,也沒有把供應甲胄的任務放給閻的部落。

所以,現在要找出一個懂鑄甲的師傅,有點難。

“此事暫且擱一邊,我想想辦法。”

閻英達在腦子裡搜索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

“先將其他的事情落下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