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林江之後,京城也開始討論起一整串兒事情的巧合來。
肇原府發生天鼓鳴後不久,肇原知府王茂平遇到了外族賊子的刺殺,所幸並沒有成功。到這裡,京城的官員們也隻會感慨王茂平的好運氣又一次發揮了作用。
並且,這場刺殺解釋成天鼓鳴的預示,雖然有往那個肇原知府臉上貼金之感,但這樣的結果,不論是他們,還是陛下都是可以接受的。
至少比欽天監預測的“恐兵禍”要強上百倍。
可接下來的事情走向完全出乎了他們的意料,也不是這群大臣能夠接受的了。達楞汗的死,他們最初聽到也很震驚,但震驚過後,很快就能夠坦然接受。
卻萬萬沒有想到,達楞汗的死亡與王茂平的遇刺中間竟然存在著如此巧合。兩者分開看,他們都能接受,但聯係在一起,比喝壺醋還難受。
為什麼偏偏王茂平遇刺後的深夜,達楞汗就死了呢。而且刺殺的賊人還是外族派過來的,目標毫發無損,部族的首領卻沒有任何征兆的死了。
聽到這種事情,任誰都沒有辦法把其僅僅歸於巧合兩個字吧。
朝中大臣從胃到嘴都直冒酸水,這種離譜的巧合讓人在睡夢中都容易被酸醒。但啟元帝的心情明顯是好了起來。
京城的那些年輕官員心情就可想而知了。個人的才能比不上也就算了,在運氣方麵跟人家也是差了一大截。
本來為官之路就籠罩在王茂平的陰影之下,如今陰影又糊上一層,讓他們肩上的負擔又加重了一些。
當然大部分的年輕官員也隻是羨慕嫉妒,時不時用酸言酸語來療愈自己減少王茂平帶來的影響而已,但有些人是真正到了恨的程度。
首先就是李肅賢,原本就非常討厭王茂平,討厭到聽名字都感覺難受的程度。
每到會試之時,此人的名字就會出現在那些應試舉子的口中。而他這個當年的狀元就會作為陪襯出現。
每聽到一次,李肅賢的恨意就會加深一分,發誓一定要將此人踩在腳下。好不容易等到了會試結束,朝堂上王茂平的名字也很少被提及。
他也終於按捺下了心中的恨意,回歸了正常的生活。而且經過父親的謀劃,明年的他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就會離開翰林院,成為都察院經曆。
雖然隻是由從六品升為正六品,但都察院可不是那麼容易進的。一旦他在都察院站住腳,有所作為的話,肯定能夠更進一步。
那個王茂平再怎麼被提起又有什麼用,不還是得老老實實做他的地方知府,想要回京任職哪有那麼容易?想要進入都察院,更是癡人說夢。
翰林院的那些人,既然故意忽視他的才能,那麼不待也罷。他一定能夠在都察院闖出一份名堂。
帶著這樣的信心,李肅賢最近的心情變好了不少,仿佛平步青雲的道路已經在他的腳下,向著高處不斷延伸。
雖然與翰林院的同僚處於相見兩厭的狀態,但忍受一段時間,就能夠解脫了。因此,李肅賢也不會再放在心上,當然除了那個令人討厭的齊羨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