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騎兵衝鋒(1 / 2)

“形勢有變,建奴正用火炮轟擊盾陣,傳本官將令,騎兵停止休整,換馬出戰!”

“騎兵營牆式衝鋒,林丹汗部側翼掩護。長槍在前,镋鈀居中,腰刀火銃居後!立即行動!”

沈陽城北龍泉山山麓,宣武將軍劉招孫策馬而立,向騎兵傳令,旁邊站著一身戎裝的金虞姬。

手持藍色令旗的中軍騎手揮舞總兵令旗,將命令傳遞給騎兵各營。

龍泉山其實是片低矮的丘陵,位於沈陽城北五裡,五千騎兵潛伏於山穀之中。

半個時辰前,騎兵營一部發動突襲,將附近警戒的後金哨馬全部斬殺,騎兵本計劃在此休整。

李昱辰聽說要立即展開進攻,在旁低聲道:

“大人,疾行一日,馬匹勞累,咱們能扛得住,這些蒙古騎手怕是吃不消。”

劉招孫望著渾河西邊漸漸下沉的落日,臉色陰沉,怒道:

“去告訴蒙古人,鑲藍旗正白旗兩萬大軍正在後邊追咱們,距離沈陽隻有半日路程。他們搶了赫圖阿拉,殺了建州女真,不能擊敗沈陽後金軍,就等著被老奴點天燈吧!想搶銀子,就得搏命!”

“扛不住也得扛!這是軍令!”

劉招孫說罷,頭也不回,策馬向山下奔去。

李昱辰連忙跟上,一千兩百開原精騎沿著山坡徐徐而下。

在各營把總的號令聲中,騎兵營在山麓列陣。

這一千二百人是劉招孫麾最精銳的騎兵,也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

劉總兵從京師帶回的二十五萬銀子,至少有五萬兩都花在戰馬養護與騎兵訓練上。

劉招孫本身便弓馬嫻熟,穿越之後,他對騎兵訓練,偏重於密集戰陣衝鋒。

這種所謂的牆式衝鋒的騎兵戰術,在這個時代,應對二三流的騎兵對手,往往具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然而這種戰術消耗極大,而且需要騎兵具備非凡的紀律與勇敢。

劉招孫麾下皆是從渾河開始追隨他的死忠,二十五兩銀子也夠維持一支千人規模的騎兵。

在與軍官多次探討並反複實踐後,劉招孫對牆式衝鋒進行了調整。

騎兵營被分為四個騎兵局,每局三百人,每局三個旗隊,每隊隻使用一種兵器。

這次奔襲沈陽,騎兵營各隊裝備的武器為:前排長槍、次排鏜鈀、三排單手馬刀。

第三排裝備馬刀的騎兵,還有配備燧發槍和木柄石雷。

一千二百名騎兵列為十二個梯隊,前後三排分彆用長槍镋鈀燧發槍手雷,不間斷發動衝擊。察哈爾騎兵負責掩護側翼,阻止那些科爾沁的遊騎騷擾正在衝鋒的明軍。

各旗隊攻擊沒有間隙,直到撕開後金軍陣為止。

由於長槍戰兵還沒抵達戰場,撕開口子後,後續的掃尾便由察哈爾騎兵完成。

如果努爾哈赤臨時集結起後金主力,組成甲兵方陣,劉招孫便會側擊步兵方陣兩翼,等待天黑後再發動夜襲,這個時代,用騎兵衝擊防守嚴密的步兵方陣,和送死沒什麼區彆。

四個騎兵局共一千兩百名騎兵排成了十二列整齊的陣型,每排一百人,在平坦寬闊的渾河河穀徐徐展開。

渾河落日的餘輝照耀大地,騎兵營斜斜豎起的槍頭和镋鈀鈀齒泛著寒光,半天血色下,如一片徐徐移動的鋼鐵森林。

前排騎兵皆穿山文甲配一丈五尺長槍,第二排是改良後的七尺鏜鈀,第三排配備單手馬刀,還裝備有短燧發槍和石雷,石雷用於攻擊敵軍營帳。

同一排步兵之間相隔三步,也就是兵刃揮擊的距離,隊列之間相隔五步,和傳統的牆式衝鋒相比,這個距離稍稍要寬一些。

劉招孫策馬徐行。

他現在處於最前排旗隊長的位置,在他右側,金虞姬策馬而立,手中握著一杆一丈五尺長槍,目光徐徐注視前方。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