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反擊(2 / 2)

周應秋與張體乾還要去孔府孔林查看,想找到衍聖公被害的蛛絲馬跡。

得到劉招孫允許後,康應乾派人陪同張公公和周大人,情報局暗中密切監視。

戰兵早就將孔府搬運一空,除了大門口的兩個石獅子實在搬不動,府上萬件文玩寶物書畫古董,劉招孫一件也沒給衍聖公留下,全都運回文登。

孔林的遭遇就更慘了。

從秦漢時期開始,曆代文人騷客便再此種植樹木,其中不乏鬆木、楠木、柚木等良木、

曆朝統治者對孔林都采取保護措施,到了滿清時期,我大清為了彰顯尊儒的優良傳統,更是在孔林周邊建築圍牆,派兵駐守。

總之,在曆朝各位皇帝的保護下,孔林之中,巨木參天,莽莽蒼蒼,林木資源極為豐富。

而良木,正是明代極為匱乏的資源。

皇宮修建尤其需要良木。

而皇宮建築多為土木結構,極易發生火災,有明一代,宮殿被燒毀的記錄比比皆是,當然其中其實是人禍。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第二年),奉天殿大火,大火延及謹身殿,華蓋兩殿,三大殿同時化為灰燼。

嘉靖三十六年夏,三大殿又發生火災。大火沿著三大殿東西兩廊一直燒到午門外。

萬曆二十五年,這次不但燒了三大殿,還燒光了乾清宮、坤寧宮,紫禁城中路成了廢墟。對這些宮殿的重建工程進行了35年,到天啟六年(1626年)才全部修完。

······

明初興建武當山,發十萬軍民,采伐良木無數。

嘉靖皇帝信奉道教,各地大建道觀,再加上紫禁城宮殿不停焚毀重建。

華北楠木資源很快枯竭,接著是湖廣江南。

最後,皇帝不得不派人前往雲貴等地伐木,由於楠木生長之處山高水深,采伐代價慘重。(注釋1)

當時這樣形容采木的官員:

采木之官,風餐露宿,日夕山中,或至一年半歲。(注釋2)

當然,即便如此,也沒人敢打孔林的主意。

劉招孫已經把衍聖公宰了,順便砍幾根木頭也在情理之中。

戰兵們將巨木切割成塊,夾藏在運往文登的糧草中,秘密往威海衛港。

這些優良木材將乘船浮海,運至朝鮮皮島,為平遼侯的造船事業提供最核心物料。

孔林中的石碑更是價值連城,碑林中多有曆代書法家的真跡,在書畫專家喬一琦的建議下,劉招孫安排工商司謝陽,讓工商司通過遼東商貿公司將這些石碑走私賣到南方,賣給江浙、福建那些大財主,換取茶葉絲綢。

喬一琦粗略估計,即便按照當前最低行情價,五百多塊唐宋碑,至少得賣個五十萬銀子。

挖墳盜墓,開原軍沒有參與,並非平遼侯不願意,隻是實在是運力有限,搬不了那麼多東西了。

基本都是周圍佃戶自發乾的。

當然,平遼侯給這些憤怒的佃戶提供了作案工具以及必要的糧食。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應該就是這樣的。

不僅如此。

平遼侯還宣布,孔林周邊的三十萬畝的佃租,今明兩年都不用交了。

考慮到一時半會兒也找不到孔子後人來繼承衍聖公,短時期內,曲阜孔林隻會成為無主之地。

無論是伐木還是盜墓,隻要在孔夫子頭上動土,都是殺頭大罪,孔林佃戶自然堅定和平遼侯站在一起。

周應秋每日查訪,廢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找到一個願意舉報開原軍的佃戶。

佃戶被關押在曲阜大牢,兵備道還沒來得及錄口供,次日,這人便暴死獄中。

最後,平遼侯交出三十多個聞香教亂民,把砍伐林木、盜墓偷碑的罪行都推給了他們。

與此同時,曲阜民意洶洶,那些得了好處的佃戶,紛紛堵在縣城門口,不讓人出城,說是要給衍聖公報仇,要去京師告禦狀。

法不責眾,除非想讓山東繼續暴亂,否則隻有對孔府慘案草草了結。

張監軍和周應秋知道這背後都是劉招孫指使,他們心中憤恨,卻無可奈何,隻得捏著鼻子認了。

注釋:

1:采木之役,自成祖繕治北京宮殿始······(萬曆年間)三殿工興,采楠木於湖廣、四川、貴州。——《明史·食貨誌》

2:《廣誌繹·江南諸省》

7017k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簽"記錄本次(第181章 反擊)的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蘭嵐謝謝您的支持!!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