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涅槃(1 / 2)

大帳四周是海嘯般呐喊聲,開原軍數次進攻皆無功而返,戰兵傷亡慘重。

近萬戰兵在汗王宮陣前堆成屍山血海。

當日,皇太極匆忙舉行登基儀式,改國號為大清,自稱大清皇帝,改元宣統。

大明泰昌二年即為大清宣統元年。

得知此事後,見平遼侯昏迷不醒,開原人心浮動,監軍康應乾棄暗投明,率麾下將官投降大清,皇太極親自出宮迎接,封康應乾為大清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宣統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寒風凜冽,孫傳庭護送平遼侯往北退走,第一千總部殘餘兩千人馬護送,沿途不斷有人走失掉隊,他們還遭到包衣和遼鎮家丁攻擊,最後返回開原時,隻剩一千戰兵不到。

鄧長雄與王增斌死戰不退,第二千總部兩千五百人與騎兵營兩千騎,扼守蘇子河,掩護平遼侯北撤,鄧長雄最後見劉招孫一麵,見劉總兵已到彌留之際,這位老部下黯然掉淚。

此時開原軍已陷入四分五裂,戰兵十去其五,或降或逃。

皇太極抓住時機,不避夏日酷暑,親率兩黃旗出陣決戰,一舉擊潰騎兵營,陣斬鄧長雄。

十一月底,拖著鼠尾辮的八旗軍潮水般席卷遼東大地。

在悟空教教眾內應下,撫順迅速淪陷,觀望許久的遼鎮軍頭覺察到戰場形勢變化,紛紛加入清軍陣營,在宣統皇帝的率領下,十萬大軍橫掃遼中。

宣統二年二月中旬,袁崇煥死戰兩月,寬甸彈儘糧絕,遂衝入敵陣殞沒,皇太極下令屠寬甸,將死去的袁崇煥挫骨揚灰。

二月二十九日,鐵嶺淪陷,清軍屠城,孫傳庭率最後三千戰兵退守開原。

······

三月初一,八旗蒙古與遼鎮聯軍共計十二萬人,開始圍攻劉招孫最後巢穴開原城。

三月初二,皇太極以康應乾為使者入開原勸降,宣統皇帝表示,此戰隻為赫圖阿拉死難者報仇,為大明皇帝雪恨,不牽連無辜百姓,隻要交出罪人孫傳庭劉招孫即可,餘下人等,投降者都可為宣統皇帝效力。

當日,孫傳庭斬康應乾,拒絕投降。

皇太極大怒,調紅夷大炮四十九門,環列開原四麵,日夜轟擊不停。

與此同時,包衣與生女真前赴後繼,蟻附登城,包衣在盾車掩護下,在開原城外百米壘起一道土城,土城高度超過開原主城牆,烏真哈超登上土城,使用燧發槍與開原軍對射。

最後三千戰兵奮起抵抗,使用各種火器射殺清軍。

炮營將工坊所有家底都亮出來,

新式火箭在城頭與紅夷大炮對轟,神火飛燕墜地時的呼嘯聲響徹原野,將黑夜點亮,令人毛骨悚然。紅夷大炮轟鳴聲震動天地,如猛獸怒吼,末日降臨。

在得知難逃屠城命運後,開原百姓自發登上甕城城頭,壯丁們掄起石頭狂砸蟻附登城的包衣,女人和孩子躲在垛口後麵用鳥銃射擊遠處列陣的清軍。

一缸缸煮沸的金汁傾瀉而下,滾燙的糞水澆落在敵軍頭上,一往無前的包衣慘叫著墜落雲梯,頭上隻剩森森白骨·····

清軍猛攻半月,開原城仍舊巋然不動,宣統皇帝勃然大怒。

包衣屍體堆起與開原城牆等齊,護城河麵漂滿八旗甲兵屍體,河水堵塞不流。

三月二十六日,平遼侯病死,城中細作將消息傳回清軍大營。

八旗甲兵士氣高漲,宣統皇帝召集群臣,言稱,此乃天命,天亡劉賊!

次日,紅夷大炮在北城轟開缺口,皇太極披甲執銳,身先士卒,率清軍與遼鎮家丁蜂擁而入。

開原陷落,三千戰兵全部戰死。破城前一刻,喬一琦宋應星等人潛逃出城,逃往山東。

安遠將軍已為平遼侯產下一子。

喬一琦等人計劃擁護劉招孫之子,在山東繼續死戰。

宣統皇帝下令屠城三日,雞犬不留。

開原總兵府。

皇太極親率鑲黃旗巴牙剌來到開原總兵府,準備將劉招孫挫骨揚灰,生擒誥命夫人楊青兒。

裴大虎率麾下兩百衛兵拚死抵抗,清軍在損失兩個牛錄甲兵後,調來火炮轟擊,裴大虎、林宇、吳霄、杜度等人全部戰死。

“將劉賊屍首挖出來,帶回赫圖阿拉受刑!”

皇太極一聲令下,清軍越過破碎的總兵府大門,蜂擁而入。

院中濃煙滾滾,廂房燃起了大火,四麵響起爆炸之聲。

黃太極坐下馬匹受驚狂奔,總兵府上空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兩百多清軍被炸得屍骨無存。

楊青兒摟著劉招孫冰冷的屍體,布木布泰輕輕丟下火折子,滿屋子的桐油瞬間點燃,院子裡的火藥被大火點燃。

最後時刻,誥命夫人和平遼侯融合在一起。

泰昌三年四月,得到劉招孫敗亡消息後,明廷立即展開報複行動。

登萊巡撫袁可立以謀反罪被撤職下獄,登州幾名知縣也遭受牽連,天津衛海防道楊鎬突然暴死。

五月,京營進入山東,與遼鎮夾擊文登營,駐守文登的兩千開原戰兵拚死抵抗,最終彈儘糧絕,被數萬敵軍攻滅。

退守文登的喬一琦無心苟活。

喬大嘴親自護送金虞姬和她剛滿月的孩子,乘船出海。

喬一琦久久佇立在鷹嘴港涼亭下,望著金虞姬乘坐的福船安全遠去,他笑著,拔劍自刎。

~~~~

滄海桑田,一夢千年,淚水流乾。

醒來已是天地蒼茫,燈火闌珊。

帳外傳來急促的金鼓聲,老宋頭背對自己,正全神貫注的煎藥。

大帳之中,藥香彌漫,劉招孫心中升起一陣久違的感動。

他吃力的坐起身,望向那個消瘦的背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