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國亂思良相(1 / 2)

劉招孫向布木布泰承諾,明年三月天氣轉暖,便調精銳騎兵護送她回科爾沁草原,幫助這位黃金家族的後代奪回科爾沁汗位。

以開原騎兵的戰力,出動兩千名裝備齊全的騎兵,足以逼退林丹汗人馬。

之所以選擇扶持科爾沁部,主要有三重考量:

一、科爾沁部的上層基本被林丹汗屠戮一空,方便安插親近開原的上層勢力,更重要的是,布大玉兒與平遼侯關係匪淺,俗話說,聯盟需從娃娃做起;

二、科爾沁部和開原相隔甚遠,並不接壤,兩者之間還隔著朵顏、炒花等部,符合開原目前遠交近攻的擴張策略;

三、科爾沁部長期與建州聯姻多年,努爾哈赤每次出兵,科爾沁人都有參與,眼下後金覆滅,平遼侯不予追究,反而協助科爾沁恢複,各族對開原的態度將會有很大改變。

劉招孫認為,像朱元璋朱棣那樣,耗費海量人力物力,單純以軍事手段興師北伐,對抗蒙古,注定不能持久。

平遼侯對蒙古的策略將與明國很不相同,因為沒有“中原正統”等觀念束縛,劉招孫將親自下場,聯合科爾沁攻打其他部落,最終以天可汗的名義接受以長生天冊封,賦予自己神權,在草原上建立正教合一的統治秩序。

劉招孫的這些手段顯然要比朱家皇帝那樣單純軍事進攻、經濟封鎖有效得多。

臘月十五日,劉招孫單獨召見了康應乾,年前康監軍就要前往寬甸,去做袁崇煥的副手。

此次離開平遼侯,不知下次再見要到什麼時候。

劉招孫對這位老部下感情深厚,一直將他當做老師和朋友,如果沒有赫圖阿拉之事,明年有可能派康應乾前往成都或是重慶,開始他西南王生涯。

“國亂思良相,開原本就人才凋零,康監軍這一走,如斷本官一支臂膀,往後諸事就更難了。”

劉招孫半躺在床榻上,一臉憂愁對老康說。

康應乾為官三十年,見慣宦海沉浮,那**宮失敗,還連累自己挨了二十軍棍,雖然張潮手下留情,還是讓老康疼了整整三日。

三天時間,康應乾閉門謝客,反思自己兩年來所作所為,回想起和平遼侯的點點滴滴,自己全心全意輔助平遼侯,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他苦思冥想了三天,後來終於恍然大悟。

他雖然不理解平遼侯眼下所作所為,但也不能自行其是,和劉招孫背道而馳。

以後當為唯平遼侯馬首是瞻,不再想著爭權奪利,隻求做個富家翁便滿足了。

康應乾聽平遼侯此言,便知他心中所想,是在測試自己是否認罪。

康應乾滿臉愧疚道:“都怨罪人太過看重權勢,為爭權奪利,無所不為,這才耽誤了劉總兵大事,連累開原現在被外番仇視,平遼侯心懷寬仁,沒有誅殺罪人,罪人現在的一切都是罪有應得。”“平遼侯放心,罪人到了寬甸,一定好好輔佐袁大人,把寬甸守好。”

劉招孫聽了對老康滿意笑道:

“聽康監軍這樣說,本官就放心了。我一直將康監軍視為師友,這次第二軍屠戮百姓,很多人都以為本官最後會法不責眾,不了了之,所以那日才被迫行鐵血手段,對你和孫傳庭用刑。”

劉招孫邊說邊對他傷勢一番噓寒問暖。

康應乾心中發笑,在他看來,平遼侯城府越來越深,臉皮也越來越厚了。

“康監軍,本官這次派你去寬甸,名為懲戒,實則讓你去寬甸製衡,等此事風波過後,眾人信服,便儘快召康監軍回開原,會有更多事務讓你負責。”

康應乾眼前一亮,心裡撲通亂跳,沒想到平遼侯還有這層心思。

不過稍稍一想,他便覺得這沒什麼好奇怪的,經曆赫圖阿拉之事後,平遼侯對這群部下大概已經開始有所防範。

雖說康應乾對平遼侯忠心耿耿,爭權奪利也好,結黨營私也罷,都是想一心推動劉招孫早日登基稱帝,自己立下從龍之功。

至於其他人是怎麼想的,老康就不知道了。

平遼侯說得已經很明白,看來還是把康應乾當成自己心腹,康應乾心中大喜,連忙道:

“平遼侯放心,下官知道該怎麼做。”

劉招孫瞟了康應乾一眼,決定先給這位老部下透個底兒,讓他知道自己接下來將要進行的改革運送。

劉招孫環顧四周,低聲道:

“康監軍,本官已經決定,很快將在各軍各城中建立戰兵商戶屯戶代表製度,簡單來說,會在各軍之中選拔優異戰兵——以戰績、人品、出身、識字等因素考核——每個近衛軍中選拔出五百名這樣的戰兵,再由這五百人中選出五人,代表全軍戰兵組成五人戰兵代表,平日堅守各自崗位,戰時與軍長同列,參與軍事決策,五人戰兵代表隻對本官負責,對各軍主帥的決策享有建議權和監督權,當然他們沒有決定權,商戶屯堡代表與此類似,具體細節還需進一步敲定····”

劉招孫草草說了兩句,康應乾便明白設立代表製度的用意。

這種代表製度可以進一步限製分化各位主官手中掌握的權力,也能幫助平遼侯更牢固掌握軍隊,如果真能照此執行,至少不會再有主帥昏死,軍隊四分五裂的情況發生。

康應乾很清楚,隨著開原不斷擴軍,地盤飛速擴張,將領和主官手中的權力加速膨脹,原先設立的副官監軍製度已不能適應當下新的形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