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島的知青們並不會做雲片糕。
但是,南陵鎮有近三千知青,有不少來自江浙一帶的人,梔梔和小夥伴們捱個兒去問,終於問到了雲片糕的製作方法。
這雲片糕的製作呢,說容易容易,說難也難。
生糯米洗淨、晾乾、炒熟,然後用小石磨磨成粉末備用。
取少許熟糯米粉加少許清油、白砂糖和清水調至成糖稀,靜置一夜。
糖稀和熟糯米粉充分混和、揉搓成粉,然後過篩,將細膩的糯米粉留下,粗粒用擀麵杖碾碎,儘可能全部過篩,以減少浪費。
細膩的糯米粉倒進錫飯盒裡,壓實,然後鋪上一層去殼核桃肉、棗泥、紅豆沙等等,上麵再灑上糯米粉。
在這過程中,一定要隨時將糯米粉壓得嚴嚴實實,將錫飯盒鋪到七成滿時,就上鍋蒸。
半小時以後蒸熟了,等溫度慢慢晾涼下來,再倒扣在盤子裡,最後用刀切成薄薄一片片的,再回鍋蒸一次以定型。
雲片糕的製作程序都差不多,能改變的,就是海鷗島現有的四種不同的新型實驗糯米,以及大家用來當餡料的東西了。
這四種糯米,一號糯米的糯性較強,二號糯米的粳性較強,三號糯米的質地比較柔軟,四號糯米的含糖量比較高……
總之,每一種糯米都有著很明顯的特征。
海鷗島上的人們,為了讓自己做的雲片糕更出眾,也是想儘了辦法。
春芽嬸子她們為求穩妥,做的是極傳統的雲片糕,但會采用不同的餡料來做。
相比之下,知青們的求知欲和拓展性就更豐富一些。
比如說:
——洪禾禾想辦法將一號糯米和二號糯米混和,並且采用不同比例來混和。
——李晴玉采用實驗種香米與不同型號的糯米來混和……
——於露索性將四種糯米配出了六七種比例,每一種做一點試試。
——方麗娟在炒糯米、調糖稀、調清油的配方上下功夫,
——高甜甜在篩粉的時候加點兒熟麵粉什麼的……
混忙了兩天後,大家帶上第一批做出來的雲片糕,一起興高采烈地去了正義島。
正義島上的叔叔爺爺們已經翹首以盼。
出於珍惜糧食的角度,海鷗島的知青們做的雲片糕並不多,每人把自己做的雲片糕分成三百分,每一份大約也就隻有半根小指尾那麼大。
男知青們花了兩天時間在雙島上撿來了好多野生板栗,按照一種雲片糕一個籮筐來準備……輪流請每一個叔叔爺爺們上前來試吃雲片糕,再給每一位叔叔或爺爺發三枚板栗。每試完一種雲片糕、就喝一口水,清清嘴裡的味兒,再試下一種。
最終選出叔叔爺爺們認為最好吃的三種,將板栗投擲進相對應的籮筐裡。
很快,試吃比賽就開始了。
參賽的嬸子們和女知青們都挺緊張的。
叔叔爺爺們差不多一共花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終於將所有的雲片糕全部試吃完畢。
男知青們再去數板栗……
前三名得分最高的,是李晴玉、方麗娟和金梅嬸子!李晴玉把心思放在糯米的搭配選擇和混合比例上。
她選擇用一號糯性較強的糯米,與四號含糖量較高的糯米的混合,比例為三七分。這直接導致了她製作的雲片糕質地更鬆軟、比其他人製作得要更甜。
方麗娟更注重製作步驟。
她用粳性更強,糯性沒那麼重的二號糯米來炒香、研磨,但在製作糖稀的時候,她采用三號熟糯米粉來製作。這使方麗娟做出來的雲片糕與李晴玉的雲片糕是截然相反的口感!
李晴玉做的雲片糕溫柔纏綿,口感不會太乾;方麗娟做的雲片糕清爽酥脆,入口即化。
金梅嬸子製作的雲片糕呢,主要是餡料過於香甜,她用豬油加紅豆沙來做,口感又香又糯……
其實出於梔梔和陶容冶、傅明宇的角度來看,金梅嬸子做的雲片糕不太符合要求——因為舉辦這次雲片糕製作大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銷海鷗島產的糯米。
不過,充分順從群眾的意見也是應該的。
最終按照大家投票(投板栗)的票數,金梅嬸子拿了第一,李晴玉第二,方麗娟第三。
梔梔給獲獎者頒發了獎品。
一等獎是一個印著“為人民服務”的膠皮筆記本,隻有巴掌那麼大。
二等獎是一支包心鋼筆,最普通的那種。
三等獎是一枝中華牌鉛筆。
大家都挺開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