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誌鳴這是分析到位了,八路軍占領運城有相當一部份都是迫不得已。
想要更好的裝備必須要銅鐵,需要銅鐵就必須守住中條山,要守住中條山就必須占領運城……
一步步這麼走下來,就發展成現在這局勢了。
此時如果說八路軍占據了上風,那顯然是不正確的。
甚至可以說八路軍比之前還危險。
之前八路軍雖說艱苦,戰鬥力也因為裝備差而相當孱弱,但他們是在山區構築防禦工事,實在守不住還可以逃進山區跟鬼子打遊擊,呂梁山可是寬80到120公裡,長400公裡,而且到處是海拔一兩千米的高峰的地方,鬼子就在裡頭搜幾個月也搜不出什麼東西來。
但是現在,八路軍已經由暗處轉為明處了。
運城變成一個必守之地,鬼子不需要走進山區搜尋八路軍主力,隻需要集中兵力進攻運城就成。
其它八路軍能坐視運城被圍嗎?
能眼睜睜的看著運城被攻陷嗎?
當然不可能!
於是就一批批的增援上來,前赴後繼……於是戰場選擇權就不在八路軍手裡了,而是在鬼子手裡,他們完全可以用這種方式將八路軍的主力全調來運城平原來。
八路軍作好體係化對抗也就是正規作戰的準備了嗎?
顯然沒有。
此時鬼子沒有進攻,僅僅隻是因為鬼子在各個方向的戰事都十分緊張一時顧不上運城這邊而已。
一旦鬼子喘了口氣組織起一支成體係的部隊,運城想守住就難了。
到時坦克連開出去作戰都困難,更彆說取勝。
其實抗美援朝戰場也是如此……
北部多山,誌願軍構築大量的地道、坑道、反斜麵工事,與敵人形成的是非體係化作戰。
南部多平原,誌願軍一打到南部就後繼不力無法取勝。
這不是誌願軍不夠堅決,戰鬥力也沒有變化,而是誌願軍還沒能成體係,尤其空軍的缺失使其無法與敵人的作戰體係對抗。
(注:誌願軍中後期也有少量的空軍,但這空軍是在後方打出一條米格走廊保證物資運輸,前線無法得到空軍的支援)
這也是王學新急著組建一支航空兵的原因,航空兵是體係化作戰的最頂端,這不是幾輛t34或是t26能解決的。
戰術班的指戰員們都有相當的指揮經驗,他們原本以為此時八路軍的形勢已經“拔開雲霧見青天”了,被王學新這麼一說,才明白形勢如此凶險。
於是一個個憂心忡忡的議論著。
就在這時趙剛急匆匆的找來了,他甚至等不及王學新下課,站在門口著急的朝王學新招了招手。
王學新讓指戰員們就這個問題開展討論,然後就抽身走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