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進了樓還是鬨哄哄的,繁星也是感覺一陣厭惡感,不過對於小魚講伊薩的故事繁星聽的也是剛來了興趣,於是沒在多想,便回到椅子上,繼續聽了起來。
在伊薩聯合王國議會臨時科學調查組成立之後很快就召開了會議
下午18:00科學調查組全員會議
由聯伊薩聯合議會副會長薩德蒙斯領導,以斯坦*楊博士和亞丹·克雷斯博士總領數據分析,以及其他國家主要負責人總共30多人。
副議長薩德蒙斯各位博士專家下午好,危急時刻客套的話我就不多說了,此次我們成立屬於七大王國聯合議會總領的科學調查組,由我全權負責,雖然是臨時調查組,但也是各位國家領導一致同意組建的,直屬於聯合王國議會,現在我們就是同事,希望大家能夠放下芥蒂全力協作,由斯坦*楊博士和亞丹·克雷斯博士主導協調任務,所有的調查報告向我彙報。下麵由斯坦*楊博士說明任務。
斯坦*楊“各位下午好,現在調查組由兩個主要任務,1是獲取全世界天文觀測台遇到電磁爆時最初的數據,2是搭建計算機和數據模型對數據進行處理計算。”
“數據處理計算由我院和宏島國亞丹·克雷斯博士這邊兩台計算機來完成,搭建計算模型了,計算並不困難,輻射源產生的電磁波就是一個不斷膨脹光球,假設前麵有一個平麵,當這個光球不斷膨脹,與平麵相交時就會形成一個圓,如果每隔一段時間觀測一次,那就在平麵上形成一圈圈的同心圓,而每個觀測台的就相當於這些同心圓上的點,整個計算模型就是通過這些點方向推到出同心圓麵,在由麵推到出光球麵,最後確定球心位置,就是輻射源位置,對於計算機來說這是很簡單的模型。而難的是保證收集到的數據的準確性,在宇宙尺度上,任何微小的誤差可能對結果產生巨大的差異,現在我就將收集數據要求說一下,采集數據的觀測台必須同ct全球原子鐘授時中心連接,必須提供觀測台的絕對位置(坐標,海拔高度,精確度要在米內)”
隨後各國科學家開始緊鑼密鼓采集數據
蒼藍王國
“在全國範圍內符合條件的觀測台有5座,除了本市天文院的一座,還有四座,但是都相距千裡之外,觀測台之間的通訊基本上都是普通的民用網絡,等到修複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助理向斯坦*楊博士彙報道
斯坦*楊博士自然知道這個問題,也隨即應道“馬上提交一份申請到國家指揮中心,調配借用軍用專線聯係其他觀測台獲取數據”
18:20蕾絲拿著申請文件走進指揮中心會議室,這裡依舊忙亂不堪,諾亞·金看後沒有猶豫就簽了字,隨即向著石山遞過去“這個就交給你辦了”
石山看完文件也隨即簽字,交代旁邊的助理儘快協調處理,
........
18:46馬都山觀測台數據率先到達天文院,接著20多分鐘裡亞威區、巴斯山...等其他觀測台數據都到達天文院,
蒼藍-藍海市天文院-臨時調查組實驗室斯坦*楊博士與亞丹·克雷斯博士率先提交蒼藍和宏島兩國數據。
簡短視頻會議斯坦*楊博士諸位現在我們已經得到第一批數據了,現在可以投入運算了,現在我們有兩台計算機,可以同時對兩個頻段進行分析,克雷斯你們負責對10厘米到10米這個波段波進行解析計算、我們這邊選擇對可見光波段計算.....
之所以選擇這兩個波段是因為大氣層對這兩個波段乾擾較少,米波段在宇宙中傳播距離更遠,其實此次電磁波強度直接都影響到地麵,各個波段數據其實都可以用,所以另一個原因就是平時工作人員對這兩個波段操更多,更加熟悉,作處於兩個方麵考慮,分配任務之後斯坦*楊博士繼續
開始指導數據分析。
1組對數據進行解析,去噪,平滑之後經分離出435納米波數據,精確位置、距離、以及時間信息最低位,不允許四舍五入。
這些基本上都是基礎處理,對於天文院的工作人員基本上是他們每天的工作,數解析輸入電腦基本上都是幾分鐘就能得到想輸出的數據了,幾分鐘後處理結果一送到了斯坦*楊博士手上。
2組搭建運算模型,
斯坦*楊博士看著手中的資料,紙上上半部分一段折線圖,橫坐標是時間,總時長3分鐘左右,豎坐標是能量數值,可以看出射線能量是在2分11秒時暴漲(正常輻射值在90-100左右),上升到120u2,之後在120-130之間浮動,3分5秒左右急劇上升超出了探測器上限,斯坦*楊博士用筆圈出了2分52秒處一個折線圖峰點值數據這裡的能量數值越之所以選擇這裡是因為這裡數值變化明顯,能量數值急劇上升下降,因此選取時間會更加精確,而下半部分則是密密麻麻的數字,仔細一看就是各個點的詳細時間坐標等參數。
助理隨即明正,2分52秒隻是上半部分簡化的時間,這個時間用於計算當然是不行的,天文台之間的距離少則幾百公裡多則數千公裡,因此至少精確到0.01秒以上才能看出時間的差距,隨後傳達調取精確時間數據給到計算組。
2組開始工作,首先進行伊薩位置回溯修正,伊薩公轉速度是米/秒,此時距離事件發生已經將近9個小時,如果不進行修正最終導致對輻射源定位差距將可能會非常大,目前的由蒼藍和宏島提供的9組數據通過對時間和觀測台位置的修正基本上可以確定上午10:09時伊薩所在的位置。
期間其他國家數據也陸續收到。
下一步就是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建立各個觀測台。
斯坦*楊博士開始指揮工作人員
首先選取最先觀測到數據的三個觀測台建立一個基準坐標平麵,球與平麵相交首先形成一個點,然後變成一個逐漸變大的圓,因此時間越早說明靠近圓心越近。
實驗室顯示屏上以亞威觀測台、藍海市觀測台、馬都山觀測台三個觀測台建立基準坐標平麵擴散到全屏,橫在伊薩星模型前麵。
將其它所有觀測台垂直平移到坐標平麵內,並且根據平移距離進行時間修正。
這樣就形成了以時間為參數的一張坐標平麵,平麵上彙聚了30個點,每個點代表每個觀測台。
導入各國觀測台x射線峰值能量時的詳細時間數據。
計算等時線和圓心,屏幕上滾動著數據和公式,各個觀測點之間不斷變化著虛線條,類似於輔助線一樣的東西,不過僅僅兩三秒秒就結束了,然後在原來的每個點上形成了一個個圓,在最早建立平麵的三個點內標出了圓心位置。
等時圈膨脹的光球跟一個平麵相交,就會在平麵上形成一個圓,觀測台之間是有距離的,就會形成時差,畫麵就不是連續的,就如同相機的拍照和錄像功能一樣,因此在坐標上會形成一圈一圈的線,這些線都是同心圓,輻射源到達任何一個線圈上任何一點的時間是相同的,因此被稱為等時圈。
在數學模型上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已知平麵上有30個點的坐標,這30個點在n個同心圓上,現在要通過上麵已知條件確認有幾個同心圓,然後確定同心圓坐標。通過解析幾何法很容易就能得到圓心坐標。這對電腦來說就是幾秒鐘的事情
計算並且建模輻射光球麵光球麵在圓心平麵垂直方向速度是光速,是恒定數值,因此隻需要將最先觀測到數據的奧威亞區觀測台的時間和最後觀測到數據的阿塔山天文台的時間的差值,
就是整個輻射光球掃過的時間,因此隻需要將同心圓從奧威亞區點以光速拉伸到阿塔山點,就形成了一個弧麵,這樣就得到了輻射源光球麵的一部分弧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