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襄王十八年,八月二十三。
平都
秦國與三晉方麵都在調動著士兵,山野之間到處都是極速行動著的士卒以及士卒經過時候,所激蕩起來的塵埃。
這是故意的。
兵法有雲,動靜其間。
秦軍之所以如此是要故布迷陣,哪怕項燕吸引了一部分的三晉士兵前往魏國守城,如今平都戰場上秦國的士卒也是少於三晉的。
雖然秦人善戰、好戰、戰鬥力強悍,但也做不到抹平那麼巨大的差距。
而雙方的將領也無法拉開差距。
或許白起隱隱約約比三晉如今“年輕版·信陵君”“年輕版·廉頗”要強一些,但並沒有強太多,不足以拉開人數的差距。
而三晉抱著“死戰”的心思,自然也不會在這個時候退去。
昭襄王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
隨著一聲號角聲的響起,平都之戰這個“絞肉機”就像是被人啟動了開關一樣,瞬間開啟了“工作”的運行。
平均每天死亡人數都在上千人,這場攣戰隻是剛剛開始。
從後世史書中也可以看到關於這一場戰役的記載,但或許是因為這場戰爭觸及到了“秦”的統治,所以秦朝官方的“史書”中並沒有關於此戰的太多記載,隻能夠從相關人物的傳記以及陳氏後人的一些雜談中找到隻言片語。
“昭襄王十八年,平都之戰啟,三晉之國伐秦,王死戰不退。是時,武安君為主帥,統大軍而戰。戰後鹹陽一時單履之風盛行,著衣風氣大改。武安君於此戰獲封軍功“二十等”,封關內侯,加封“武安”。王令人謹記此戰,曰為立秦之戰。後始皇帝再令之,曰:有秦如此,乃有武安君之才,老秦人之悍勇。——《秦書·武安君傳》”
“昭襄王十八年,是時三晉伐秦,秦王死戰,人屠武安君為帥,屠三晉數十萬眾。三晉一時國內青壯無有,秦假施仁義,實則內裡空虛,無力再戰,隻搏美名,此乃王道之術。——《新秦書·武安君傳》”
“昭襄王十八年,先祖於鹹陽斬贏疾幼子,以護秦律。時武安君白起於平都開戰,戰慘烈異常,戰後鹹陽空蕩,十室九空。——《春逝雜記》。”
而令人奇怪的是,在古老的曆史中找不到痕跡的戰爭,反而能夠在後來將近一兩千年後的時代找到許多關於這場戰爭的記載,所有的一切都好像是親眼看到的一樣。
無論是從戰爭的細節也好,還是從戰爭的後果、影響描述也好,都十分準確,這不得不讓人感慨。
有些時候,或許當權者們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要掩埋曆史的真相,但無論他們用了什麼樣子的手段,後世的人總是有辦法從浩瀚如煙的曆史中找到隻言片語,加以分析。
畢竟,人會說謊,史書由人寫就所以或許也會說謊。
但真實存在過得事情不會說謊,時間也不會說謊,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相總會揭開。
“昭襄王十八年的秋天,持續了三年的平都之戰終於要結束了,但不管是魏無忌還是廉頗、亦或者是秦軍的主帥白起都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一個很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