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守城易,攻城難。
燕國如今國內的有生力量至少還有十萬左右,後方還會源源不斷的過來國人與士卒,若是真的要此時攻打薊城的話,至少要有四十萬大軍。
所幸在來之前,嬴稷已經給了白起詔書。
秦國的底線是簽訂盟約,燕國如同當年侍奉邦周一樣向秦國納貢,持續的時間不需要太長,僅昭襄王在位的時間就可以。
除此之外,便是交出當年燕國的九鼎之一“冀州鼎”了。
昭襄王二十二年,夏天,祭祀的時候。
燕昭王親自祭祀、供奉了五穀,之後將“冀州鼎”中裝滿了燕國所生長的五穀,而後將冀州鼎敬獻給了秦國。
自此,秦國得到了九鼎之四。
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落在了秦國的手中,象征著這天下近乎一半的土地落在了秦國的版圖裡。
而事實上,也正是這樣。
如今的諸夏天下中,秦國的版圖已經默默的超越了楚國的版圖,成為版圖最遼闊的國家了。
與之前楚國不同的是,這個時候的秦國不僅僅是版圖遼闊,他的勢力更加強盛。
昭襄王二十二年,白起將冀州鼎帶回了鹹陽城。
自此,天下間再也沒有人會質疑白起用“武安”為封號是否不合格了,這樣子彪悍的戰績雖然比不上當年的“武安君”陳瞻,但卻也同樣讓人無法置噲。
同年秦國發生了另外一件大事。
文安君陳慎再次請求告老,回到自己的封地官渡,秦王允許了。
而陳慎辭去右相的位置後這個位置便空懸了,秦王嬴稷任用孟嘗君田文為右相,而令陳守為左相。
這是陳氏第一次擔任相國的位置,但卻沒有擔任右相的位置。
朝堂中的人們紛紛猜測其中的用意。
然而僅僅是兩個月後,朝堂上的人們便明白了嬴稷如此安排的原因了。
昭襄王二十二年的冬天,當第一場雪落在了鹹陽城的時候,左相、太師陳守在鹹陽城的府邸內逝去了.
秦王嬴稷聽到這個消息後十分悲痛,下詔追封陳守為“守安君”,原本嬴稷想要讓陳守葬入自己的王陵之旁,在自己百年之後與自己合葬的。
但聽聞陳氏的這一代家主,司寇“陳昭”前往宮中,與秦王說了什麼後,秦王放棄了這個想法。
於是,陳氏的“祖墳”終於迎來了第一個陳氏之人。
陳氏第二代第四子,陳守。
而在陳守逝去後,秦國左相的位置再次空懸,而沒有等眾人反應過來,嬴稷便下令,遷司寇陳昭為“左相國”,同時起陳氏第四代,陳昭的嫡長子“陳肅”為司寇。
人們終於理解了嬴稷所作所為的含義。
——————————————
“昭襄王二十二年,武安君征燕,得冀州鼎。燕王親獻鼎於秦,內盛五穀,此乃天命所歸。——《史記·秦本紀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