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寫完了,終於寫完了。
這一卷寫的很痛苦,真的很痛苦,因為他涉及到了一個巨大無比的問題,那就是秦國是否要滅亡?
就像是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需要做出抉擇一樣,不管朝著哪個方向走去,都會麵臨一係列的問題。
選擇滅亡,那麼曆史的軌跡會朝著原本的方向去走。
選擇不滅亡,那麼曆史的軌跡會朝著新的方向走去。
第一個選擇對於我來說,一定是一個美好的選擇,因為這個選擇中我可以按照原本的曆史軌跡寫,這是一個舒服且簡單、討巧的選擇。
大多數的人也一定更加喜歡看這樣的軌跡,因為秦粉雖然多,但是更多的是政哥的粉,包括我;但其他朝代的粉絲也更多,比如漢朝,比如三國,比如隋、唐、明。
第二個選擇對於我來說一定是一個痛苦的選擇,因為無論是千年的秦朝還是自創一個朝代都是極其痛苦而且複雜的事情,顯然我的知識儲備並不能足以支撐我完成這一點。
上一本問斬已經把我的知識幾乎挖空了,所以後期才會寫的心力交瘁。
我最後做出了不知道是否正確的選擇,因為在這本書開啟的時候我就已經無法控製他了,隻能夠看著他朝著命中的軌跡走去。
這一卷有些無聊。
是的,他很無聊,哪怕是我已經儘量想讓他有趣了起來也是一樣的無聊,因為很簡單的一個問題。
越有趣,他能夠吸引的人就越多,當他滅亡的時候讀者也就越崩潰。
所以我下意識的、潛意識的處理很矛盾,又想讓他有趣,又想讓他無聊,這一卷就是在這樣糾結而又矛盾的環境下結束的,但他終究還是結束了。
他的結束意味著一個痛苦時期的結束,畢竟我給了一個不算理由的理由。
但是大家可以放心,無論是以後還是現在,都不會出現所謂的穿越者,就像我極力降低陳野的存在感一樣,穿越者會極大的破壞這兩千多年厚重的曆史。
大家也不用擔心所謂的“下棋”,至少站在陳氏對麵的並不是所謂的“命運”,而是一個“世界”或者說“曆史”的本能反抗。
曆史是有慣性的,就像很多時候提早出現的東西並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生產力和思想一樣,它會提前讓“怪物”再次進化,之後變得更加“無敵”。
陳氏要對抗的便是這種“慣性”。
我總在書中說“人定勝天”,但是有哪一個人能夠短暫的幾十年裡就戰勝天命?就戰勝世界?
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陳氏會極力改變一些存在於曆史中的遺憾,但是或許曆史會一次次的修正。
曆史的浪潮也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對抗”中被陳氏努力的一點點“偏移”,這才是人定勝天的含義,因為“愚公移山”才終究能成。
在華夏的曆史中,人從來不會屈服於曆史,也不會屈服於上蒼所謂的命運。
無論是大禹治水還是女媧補天都是如此,人們會一次次的站起來反抗所謂的命運,以自身的力量戰勝一切。
這是一本網絡小說,所以陳氏最後的結局一定是能夠站在曆史的最後大聲嘲笑命運。
告訴他,去你娘的,老子成了!
這才是本書的核心和主旨,也是我對抗自身命運的真實寫照。
正如陳氏一次次的失敗一樣,我也在麵臨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痛苦與折磨,我不想賣慘,但事實正是如此。
我一次次的對抗抑鬱帶來的痛苦和無力,一次次對抗腦子的昏昏沉沉和渾身乏力。
我相信我終究能夠戰勝命運和一切,所以陳氏也一定會戰勝那糾正曆史的“慣性”。
我與陳氏都會勝利。
陳氏是“人”的世家,他不會像曆史中的某些世家一樣藏著,不敢去麵對失敗、消亡,不敢改變什麼所以隻能一直修降表。
他會一次次的站出來,挽狂瀾於危倒。
哪怕粉身碎骨,哪怕陳氏隻剩下最後一個人,最後一點火種。
正如我會一次次的站出來,拯救自己。
這本小說是人對抗世界的小說,它並不厚重,甚至有時候會無趣,但我一定不會故意惡心人。
至於馬上風這種事情,這難道不是一個最合理的解釋麼?
有些朋友說可以用“饑荒”這種大型的災難來讓秦國滅亡,可是命運和人世間的事情不就是這麼荒誕麼?
曆史作弄的小手微微挑動,陳居本應該留在鹹陽城的,可是他自己的孩子出現了問題,他能夠不回去麼?
他不能。
因為在陳居是一個人,一個並不算多麼偉大的人,所以在他的心裡“小家”比“大家”重要。
他可以公正公允的處理問題,甚至若是以後陳彼出現了什麼道德上的問題、法律上的問題,陳居一定不會輕饒了他。
但是在照顧他和照顧國家之前,陳居一定會選擇自己的孩子。
這是莪所期待的愛,也是我的私心,因為我缺乏正常的愛,我缺愛,所以我不會故意寫讓陳居放棄自己的孩子而照顧這個國家。
更何況,陳居並不知道國家
會出問題。
贏文表現的太正常了、蒙恬、蒙毅、蕭何、曹參、陳平、李斯、馮劫、這些人全都在,誰知道他們竟然都會不管皇帝的荒謬呢?誰知道皇帝會變得荒謬呢?
而且大家不會不知道吧......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縱欲了半年,他自身會出現什麼問題.....
在這個時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巧合”就足以讓他死於中風了。
這才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