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處於大秦以及楚國和其他郡縣之間,而如今天下沒有了其他郡縣,項羽若是想要進而一統天下的話,就必須是攻打漢國的領土,他無法越過漢而攻打秦國,除非漢願意與楚國聯手,讓楚國借道。
但是就算不說劉邦願不願意與楚國聯手,就隻是說劉邦敢借道,項羽敢過麼?
項羽敢過,劉邦敢借道麼?
倘若真的兩個人都信得過對方,當秦國覆滅了之後,對劉邦有什麼好處?
難道好處是終於可以被楚國前後夾擊,像是夾心餅乾一樣夾在中間了?
劉邦不可能乾這樣的蠢事。
武烈五年秋,蕭瑟的秋風席卷大地,項羽在國都之中開始憂慮。
範增站在他的麵前,終於還是無法真正的拋棄項羽,決定最後再給項羽出一次主意。
隻要項羽願意聽從這一次他的建議,那麼大漢必定群龍無首從而覆滅。
沒錯。
就是流傳千古的“鴻門宴”。
而項羽幾經猶豫之間,終究還是同意了這個顯得不那麼“光明正大”的陰謀,這對於項羽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如今他的身旁有了嬌妻美妾,若是有辦法能輕鬆的解決掉漢國,他自然還是願意的。
一封信件便這樣從會稽郡中送出,帶著滿滿的“誠意”來到了漢國的沛郡之中,落到了漢王劉邦的手裡。
.........
沛郡
劉邦焦慮的望著手中信件,臉上帶著茫然的神色:“這該如何?”
他來回走動著:“如今我大漢還未曾準備好與這項羽一決高低,且手下並無大將,若是本王不同意項羽的邀請,項羽定然會以此為借口來攻打我,而若是答應了......”
劉邦看向還在沉思的蕭何,低聲道:“若是答應了,這明顯是有去無回啊!”
蕭何略微猶豫,卻是說起來了另外一件事情:“王上。”
他抬起頭看向劉邦:“昔日的韓相之子、故秦內吏張良來投,臣聽聞他曾與那項羽的伯父有些交情,若是能夠說動項伯為王上做保.....王上定然可以安然回來。“
而陳平則是同樣眼眸中放光的說道:“而若是項羽放棄了這個機會,您便是有數年的時間可以休養生息!”
“就算不多,隻要一年,大漢便是可以周轉過來了。”
“而如今天下來投的人那麼多,總能夠有能夠承擔滅楚大任的人。”
“還請王上三思!”
劉邦根本不在乎某些階段需要他冒險這件事情,一統天下的過程怎麼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需要冒險的。
用鮮血累就的才算是真正的“王冠”。
他在意的是那位故韓相之子、故秦內吏,張良!
“子房竟然來投?”
“他竟然願意認我為王?”
劉邦有些喜不自勝,蕭何、陳平、曹參等三人雖然在秦國中的地位較之張良高上一些,但是對於劉邦來說,張良這種三世兩相出身的人來投才真真算是不一樣了。
這意味著即便是那些豪貴大族們也認為他的勝算比項羽大!
“快快有請!”
...........
武烈六年春
楚霸王項羽於鴻門擺宴,邀請漢王劉邦赴宴。
而漢王劉邦則是自然欣然向往,而天下間則是流傳著楚王對漢王的惡意,無數的人都在看著這裡,想看一看這位“勇敢”的漢王會是一個如何的下場。
在一些光鮮亮麗的明處,漢王帶著些許親兵以及侍衛樊噲、謀士張良兩人前往,蕭何、陳平、曹參三人則是留在了沛郡為其安定後方。
漢的軍隊與楚的軍隊都陳兵在邊界處,一時之間,楚漢對峙的情形毫無保留的展現在了人們的眼前。
鴻門宴之上的情形與原本曆史軌跡中的情形並沒有什麼兩樣。
收受了張良或者說漢王大量錢財以及“封侯”許諾的項伯在宴會之上為劉邦做保,甚至親自出手保護劉邦,在一片刀光劍影中漢王與楚王兩人對飲。
宴會之上,楚王敬佩漢王之勇,也敬佩他身旁侍衛樊噲的忠信,所以與漢王做約定。
一年內不動刀兵,一年之後決一死戰。
漢王欣然答應。
在楚王與漢王兩人對飲立下盟約的同時,大江之畔一艘小船恍然入水,船頭站著一個一身蓑衣的老人。
正是範增。
範增幽幽的歎了口氣,而後遙遙的望著那遠處煙雨朦朧中的楚國,心中無限的悲憤。
“項羽小人耶!吾恥與為伍!”
這話說的不錯。
明明有最好的機會可以一舉消滅大漢這個威脅,項羽卻逞匹夫之勇,覺著自己勇猛無雙,甚至給了漢國發展的時間。
若隻是這樣還不能夠算是小人。
可項羽還親小人、遠賢臣。
賢臣何人?
一心為楚國一統天下而謀劃的範增。
小人何人?
收受大量財物、已經開始為自己謀退路的項伯。
這兩個人隻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而已,在楚國之中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大量有才華的人沒有得到重要,反而是項氏的族人們紛紛被封為重臣——且最後乾活的還是那些有才華的人。
上層的貴族們怎麼可能親自做事?
他們隻需要讓手下的人做事,自己竊取最後的勞動成果就可以了。
“唉——”
範增幽幽的歎了口氣,而後將手中酒爵中的酒水全然灑落在這大江之中。
一斛濁酒,以敬上蒼。
.........
武烈六年冬。
一年的時間快要過去了,漢國之內人心振奮,而賢臣濟濟。
大將韓信來投,雖然年紀並不算大,但劉邦卻十分重視、信任他,並且任命他為漢國的“太尉”,拜上卿,以掌管漢國之兵權。
眨眼的時間,武烈七年的春天就來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