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無論是秦皇還是漢王都沒有注意到這一場戰爭,因為在這半年來這樣的戰鬥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最開始他們還能夠關心一下,但是後來已經麻木。
可是這一次......
隨著戰爭廝殺的時間越來越長,漢王以及秦皇終於驚醒......
但事情已經來到了無法控製的局麵,士卒們已經殺紅了眼,黑色的秦袍士卒、黑甲玄衛與紅色的漢家士卒、紅甲玄衛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其中,一場小型規模的戰役就這樣子擴大成了中型戰役.....
畢竟。
在這個時代,戰場上的士卒都是互相有姻親關係的,你殺死的或許是我的大伯,也或許是我的侄子。
人們還有理智的時候當然控製得住,但是當人們已經沒有了理智的時候,如何控製?
叔叔,您一定要為我兄弟報仇啊。
侄子,你的兄弟......
於是,潔白無比的大雪被鮮血的紅色侵染,然後越殺越無法止殺,人們的眼睛中已經沒有了所謂的你我、沒有了理智。
最終的決戰,就在這樣子的環境下到來了.....
“咚——咚——咚——”
一道道戰鼓聲仿佛是毒素一樣,侵染著人們的理智,刀刀見血、屍骨遍地。
到了戰爭的最後,秦皇與漢王兩位都已經無法控製局麵的參與其中。
戰爭一直在持續著。
一日、兩日、三日。
整整三日,兩軍交戰廝殺了整整三日的時間,後來甚至到了休戰的時候,士卒們還是無法控製自己,他們眼睛猩紅的看著前方。
殺。
殺。
殺。
他們的眼前對麵已經不再是人了,而是“戰功”。
這一場戰爭在後世人所書的華夏戰爭史中占據的篇幅較多,或許是因為這一場戰爭的影響緣故,即便是後世的中學曆史課本中也多有涉獵。
“碎玉之戰是我國古代當中最慘烈的戰爭之一,也是最不應當發生的戰爭。”
“在這一場戰爭中的交戰雙方,秦國士卒、漢國士卒,他們都認為自己是在保護自己的國家——當然,事實也正是如此,但也正是因為事實如此,他們才沒有理由停止。”
“碎玉之戰的取自唐太宗年間,太宗皇帝看到秦書與漢書中關於這一戰的記載,之後幽幽的感慨,這其實不算是戰爭,而算是一個國家想要拖著另外一個朝代同歸於儘的“碎玉之戰”,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因此得名。——《華夏戰爭史·碎玉之戰》”
“碎玉之戰後,漢王劉邦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也是慘勝,而這一戰宣告了我國曆史上第二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正式確立,也是為何如今我們被稱之為“漢族”的原因之一。”
“碎玉之戰造成的影響並未就此結束,而是持續了近三十年。”
“碎玉之戰後,關中、鹹陽地區的發展陷入了停滯時期,直到文帝元年,文帝采取了當時丞相的提議,使其餘各地之人紛紛遷徙到鹹陽、關中地區,才讓這裡的經濟重新發展起來。”
“而碎玉之戰的弊端則是在這一場戰爭後,華夏大地幾乎是連皇帝都無法湊齊八匹同樣花色的馬了,至於其餘的官員、封王等,就隻能夠乘坐驢車。”
“這種情形一直到後來的文景之治後才得以緩解,諸華諸夏大地、或者說漢朝終於進入到了巔峰時期,用自身光輝照耀周圍蠻夷各國的巔峰時期。”
“而碎玉之戰不僅僅是有缺點,更有以下幾點有利影響。”
“其一,碎玉之戰客觀上導致了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使得各地的人混雜而居,使得華夏這個概念真正成型。”
“其二,碎玉之戰客觀上使得當時對諸華諸夏虎視眈眈的匈奴人徹底恐懼,想起了當年武安君陳瞻的“武安屠殺”,因此再次蟄伏,也為當時的華夏大地爭取了緩和、恢複的時間。”
“其三,碎玉之戰雖然死傷無數,但也使得當時的黔首們更加向往和平,使得漢朝能夠更加迅速的統一。”
“其四,碎玉之戰中,無論是秦國還是漢國的軍事實力都得到了飛速提升,而冶鐵鍛造的技術也是飛快進步,使我國進入到鐵器時代的時間進一步提前,真正的進入到了鐵器時代。”
“以上便是碎玉之戰的影響。——《九年級上冊·華夏古代戰爭、科技史》”
當然,這些全都是後世之中關於碎玉之戰的影響了。
而此時....
在進行了數十日不知疲倦的戰鬥後,兩軍終於顯露出來了疲態,就如同兩隻爭奪山林歸屬的老虎,即便是將對方的身上撕裂出來了無數的傷口,自己也是受傷很重。
秦軍之中,秦皇子嬰已經披上了鎧甲。
雖然秦國士卒們不要命的爭鬥,但是老卒的缺點逐漸的顯露了出來。
俗話說得好,拳怕少壯。
戰爭同樣是如此。
雖然在某些時候老卒的作用肯定是比年輕的士卒更大的,畢竟他們能夠在戰場上活下來,就一定是身經百戰,知道怎麼殺人更省力氣、知道怎麼躲避能夠活命。
但是他們有一個最最重要的致命缺點。
他們已經逐漸的老去,身上的力氣逐漸的不夠用了,若是尋常的戰爭給了他們恢複的時間還好,可是這一次殺紅了眼之後,眾人都已經許久未曾休息了。
這樣的情況下,老卒們逐漸氣力不支,被那些年輕的士卒斬落馬下。
畢竟在無數次的生命威脅下,那些不懂得學習的士卒早已經死去,留下來的自然是知道變通、懂得在戰爭中成長的年輕士卒了.....
他們已經“進化”為“老卒”,但是老卒們卻不可能獲得年輕時候的氣力。
子嬰站在戰車之上,望著身邊的護衛,嘴角帶著些許的笑意。
他低聲吼道:“赳赳老秦!”
子嬰的身旁,那些勉強站立起來的老卒們同樣高聲吼道:“赳赳老秦!”
眾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
共同彙聚成了哪一首歌謠。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
聲音越來越響亮,回蕩在這戰場之上。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赳赳老秦,複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桑難平!”
血不流乾,誓不休戰!
誓不休戰!
“殺!”
...........
“武烈九年,皇與漢王戰與函穀關,敗。五世皇帝子嬰,自刎於函穀關外、丞相陳簪纓、上卿蒙毅、上將軍章邯、太尉王賁,戰死。大秦始亡。——《秦書·秦武烈帝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