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的政治似乎略微清明了一些.....
各地的郡守也都發現了一件事情,經過賦稅寺的打擊、經過去歲那半年間陳氏子弟們的堅強努力,今歲能夠收上來的賦稅好像多了一點.....
哪怕這種賦稅有一大半都要收攏到朝廷上去也是一樣.....
剩下的四成甚至比以往的十成還要多!
這是什麼情況?
比他們更驚訝的還有朝堂上的那群之前跳的很歡脫的臣子們,他們突然之間也發現了一件事情。
經過這一場轟轟烈烈的賦稅改革之後,賦稅寺中的陳氏子弟竟然在減少!
是的,減少。
不是慢慢的減少,而是突然之間就減少了。
陳氏子弟在賦稅寺中的人幾乎全都消失了,隻剩下了一位賦稅寺卿,一位賦稅寺少卿,地方諸多郡縣中,也隻有寥寥無幾的兩三個人擔任賦稅寺地方的“寺丞”。
但皇帝也好、真正高層的官吏們也好,這些人都沒有絲毫的驚訝。
因為他們知道之前到底是什麼情況。
賦稅寺剛剛成立,這樣的龐大機構、尤其是針對天下豪族、豪商的機構,簡直是一柄巨大的長劍、甚至是一個巨大的“肥差”,誰都想要從中撈一筆油水。
尤其是製度還未曾全部健全的時候,就更加方便了那些“手”的伸出。
所以,陳氏的那位“鬼狐”才會以自己的身份號召,號召大部分的陳氏子弟前來賦稅寺中任職,然後奔走天下。
他們為的不是那些小螻蟻們所想的“撈一筆”,而是為了防止有人“撈一筆”。
當製度逐漸健全、當事情逐步解決,當天下的稅收製度等開始穩步運行的時候,這些人就拍拍袖子,然後再次回到陳氏當中。
甚至有些人都沒有留下姓名。
當然——
陳氏在這一次的大清洗中死去的子弟也不少,有足足四位年輕子弟死在了這一次的賦稅清洗當中。
前麵說過,真正的豪強大族都是有腦子的,知道自己無法承受陳氏的怒火,不如割肉放學,以求自身的保存。
但.....
有些窮山惡水的刁民卻管不了那麼多,他們隻知道自己手中的利益消失了!
所以他們要動腦子!但是他們沒有腦子。
於是,威逼利誘之下陳氏子弟依舊沒有屈服後.....有一個郡的郡守以及當地的豪族動手了。
四位年輕的子弟死在了那一場大火當中,隨之而去世的還有十幾位忠實的護衛以及朝廷派過去的人。
結果是什麼?
結果是一封詔書。
後元二年冬,臘月三十。
天子詔令:桂陽郡叛逆,責令威武大將軍韓信、武安上將軍陳得、校尉周亞夫率兵二十萬,以鎮叛亂。
是的。
簡單粗暴,沒有什麼試探,沒有什麼借口。
就是直接出兵。
且——
是由大漢如今的武將天團:韓信、陳得、日後著名的大將軍、丞相周亞夫三人共同率兵
,且領兵二十萬。
這個數量,這個陣容。
哪怕是如今匈奴卷土重來,這三個人帶著二十萬大軍也能夠把他們扇幾個耳光之後一腳踹回草原,當然了,更大的可能性是匈奴可汗看到這三個人就兩股戰戰,不敢說話。
於是,後元三年夏天的時候,這一場壓根不算是戰爭的戰爭結果出來了。
桂陽郡所有叛逆儘數被抓。
記住這兩個字。
所有。
上到郡守、郡丞,下到豪族家主、甚至是年幼的未曾長成的少年人,全都抓了起來。
共計一萬三千七百三十人。
威武大將軍韓信上報朝廷,啟奏天子,詢問如何處理這些叛逆。
半個月後,天子的詔書抵達了郡。
天子那張詔書上隻有很簡單的一個字。
“殺”
殺氣衝霄,殺氣淩然。
饒是以韓信這種久經沙場的人看來,也是有些驚懼之意。
當今天子登基三年時間,幾乎從未下令殺過人,可今日卻直接下令殺死這一萬三千多人?甚至其中還有老幼婦孺?
他有些害怕。
所以,韓信做了一件年輕時候他絕對不會做出來的事情。
他再次上書,請奏天子。
這個殺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所有人還是首惡。
天子的詔令來的比上一次還快,上次用了半個月,這一次隻用了八天。
是的。
八天。
來彙報的人跑死了九匹馬,在路上連夜趕程,中途換了四五個傳信人。
天子的詔令依舊很簡單。
“所有叛逆,儘數誅殺。”
依舊是簡單的八個字,依舊是殺氣衝霄。
韓信在接到這一封詔書的時候,十分小心的將詔書放入了自己的袖子中,準備將這詔書當成傳家寶藏起來,萬一日後天子翻臉,他也有證明。
後元三年,夏。
大雨不斷落下。
但即便是大雨都未曾能夠洗刷乾淨這幾天中地上的鮮血,鮮血以及人頭、屍體不斷的出現,但是這個郡意外的沒有出現什麼驚恐以及叛亂。
甚至全郡大多數的百姓全都身著素衣。
有些超過六十歲的老人甚至披麻戴孝的來到刑場,但他們的臉上沒有絲毫同情,全都是憤怒與憎惡,他們不是為了這些人而披麻戴孝,而是為了那四位死去的陳氏子弟。
原本所有人都要披麻戴孝的,這是他們自發的。
但這些老人阻止了。
他們不同意這件事情,表示這樣子不合禮數,對他們來說不是好事。
但他們轉頭自己就穿上了孝衣,在陳氏那四位弟子的墳前慪哭。
因為他們年齡超過了六十歲,在這個時代,超過六十歲的老人所有的刑法對他們來說都沒用了,除非他們揭竿而起此時謀逆。
所以他們願意冒著被天子懲罰的危險,來悼念這四位陳氏子弟。
但.....
天子會責怪他們麼?
長安城
劉恒對麵坐著陳彼,陳彼神色無奈。
因為當今天子正在他麵前伏案大哭,哭的痛徹心扉,仿佛死的那幾位不是陳氏子弟,而是他的親生兒子一樣。
“朕對不住陳氏啊!大漢對不住陳氏啊!劉氏對不住陳氏啊!”
“朕該如何去見高皇帝啊!”
哭聲繞梁,怕有三日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