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十世之仇尤可報也(2 / 2)

十世之仇尤可報也!況乎殺子之仇耶?

此仇不共戴天!

吳王妃的檄文傳遍大江南北,以此來為天下表明,她並不是“謀逆”,而是“複仇”。

她表明,本來自己想要將仇恨吞進腹中,之後徹底遺忘,可是天子薄情冷血,竟然不允許有人祭祀她的孩子,當年的是是非非到底是真是假,她都不願意再追究了。

今日隻想要為自己的孩子複仇。

天子不仁,一定是因為身旁有佞臣在側。

她要清君側!

當然了.....檄文中的這一句是有些令人疑問的地方在的,也正是因此,天下人暫時沒有人響應吳王妃的複仇計劃。

而在第二封檄文出現之後,天下中的其餘幾位王開始紛紛響應。

第二封檄文也很簡單,表明了天子身旁的佞臣到底是誰——她就是竇太後之女,當朝大長公主、館陶公主劉膘!

是的....

檄文中所說,正是因為自己的兒子和劉膘有舊仇,所以劉膘殺死了他們的孩子,至於為什麼是當今天子背鍋?那是因為先皇寵愛竇太後,竇太後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背負人命。

而且當時竇太後支持的是自己的小兒子——劉武。

所以將這個罪名扔到當今天子的身上,有兩個目的。其一是可以為自己的女兒洗脫罪名,其二是可以將罪名弄到當時還是太子的天子身上,讓天子失去爭奪皇位的基礎。

而吳王當時一眼便看出來了這其中的問題,所以在吳王世子死之前的時候就已經入宮與先皇說這件事情,表示為了大漢國本,吳王願意在朝會的時候為太子爭辯。

這一切本是吳王一腔熱血為國奉獻,而吳王世子則是為國本而犧牲,他們雖然悲痛但是沒有什麼可說的。

但天子和那個佞臣為了掩蓋這一切的真相,竟然要削藩,進而殺死吳王,所以吳王妃不能忍受了。

至於為什麼是吳王妃而不是吳王?

被捆住了的吳王表示,自己是大大的寵臣,不願意和天子為敵,所以自己的王妃便趁著他不知道的情況下,將他綁住。

檄文傳遍天下。

所有人都能夠看出來這檄文中所蘊藏著的笑話——堂堂吳王被吳王妃捆住?手下的大軍還都聽從吳王妃的命令?

你在開什麼玩笑。

這簡直是比當今天子說要立下皇太弟,將皇位真的傳給梁王聽起來還要可笑幾分。

至少大家都清楚明白的知道,皇帝這樣子做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是形勢所迫,可是你丫的吳王真的把人當成傻子了?

........

景元八年秋,吳王妃掀起來的作亂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席卷了整個南方。

當年被孝仁皇帝鎮壓的幾位諸王也都紛紛舉起來了“複仇”的大旗,他們的口號是為了自己的“父親”平反,自己的父親當年隻是為了誅殺呂氏禍患,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可卻被當時的孝仁皇帝所困居在長安城內,甚至最後幽禁而死。

而自己的封國也被削除了一大部分。

這些人要求朝廷給予他們公正的“處理”,為他們的父親平反,並且將當年削除的封國全部都還回來。

當時間進入到景元九年的時候,諸王作亂已經轟轟烈烈,一共有九個諸侯王一起犯上作亂,要求天子平反,要求天子處死身邊的奸佞之臣——這一次,他們甚至帶上了禦史大夫“晁錯”。

用的什麼理由呢?

一個很牽強的理由。

即:邱子乃聖人之後,更是陳子的嫡係後代,怎麼可能會做出那些事情呢?

所以邱子一定是被奸人蠱惑,後來邱子辭官回到官渡,潛心著作,便是因為感受到了自己的身邊出現了奸佞的弟子,而心生慚愧。

證據?

邱子在陳氏最鼎盛的時候,帶著幾乎所有陳氏的弟子退回官渡,不再理會朝堂政務,這難道不是證據麼?

晁錯,終究還是沒有逃過這一場風波。

景元九年,秋冬之際。

轟轟烈烈的九王之亂彙聚重兵,他們陳兵邊境,並且舉行了盟會,在盟會上表示了此行的目的。

“清君側,伐晁錯”

是的,這一次他們甚至沒有帶上所謂的“奸佞”二字,直接就是將矛頭指向了晁錯。

他們的理由同樣很簡單。

邱子乃是當世聖賢,陳氏乃是天底下數一數二的世家,為世家的巔峰,這樣的聖賢說的話怎麼可能有錯漏之處呢?

當時的邱子並沒有要求削藩,而晁錯用著邱子學生的名義,一直要求削藩,這是對邱子的不敬,是對陳氏的不敬,他們是為了陳氏所以才起兵要求誅殺晁錯而清君側的!

在經曆了之前短暫的混亂之後,諸王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情。

做事情一定是要有“大義”的聲名,唯有擁有這樣的大義聲名,他們才能夠站穩腳跟,而怎麼樣才能夠不讓陳氏與他們為難呢?

他們想到了一個“聰明至極”的辦法。

打著陳氏的旗號不就好了?打著為陳氏好的旗號不就好了?

..........

官渡,陳氏府宅

陳冬望著手中的書信無奈至極,這是諸王悄然給他寄來的書信,其實並不是給他的,而是想讓他轉交給在長安城內的陳氏家主——陳秋。

信件中的意思也很簡單。

希望陳氏不要阻撓他們的“清君側”,陳氏若是願意用大義的名聲幫助他們,那麼在勝利之後,無論他們誰成為了“天子”,都將封陳氏為“漢王”。

大漢加上各路封國一共有“六十郡”,他們願意給漢王“三十郡”的封地。

若是陳氏不願意幫助他們也可以,隻要陳氏不理會這件事情,他們同樣願意雙手奉上“二十八郡”之地,以大江大河為界限,雙方劃江而治,共同享有大漢江山。

陳冬不敢處理這麼重要的事情,因此也隻能夠將信件轉寄。

........

長安城內,安國王府

陳秋看著手中的信件,幽幽的歎了口氣:“諸王這一次,當真是下了血本啊。”

“劃江而治這種話都能說的出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