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是在曆史上,這一年也足以留下許多的印記。
後世中人對這一年十分好奇。
曆史中稱之為景元三大懸案的事件,俱都在這一年發生。
第一大懸案:栗姬和皇太子到底是為什麼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劉榮的寵愛?
這一點,後來通過陳氏家中的手劄以及武帝時期的太史令“司馬遷”留在陳氏中的原本“史記”,得到了解釋。
因為栗姬的那一聲老狗。
所以後世又將劉榮稱之為史上最冤太子。
而栗姬則是被後世稱之為“坑兒子典範”,甚至在之後的幾個朝代中,當有太後或者皇子的母親準備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他們的兒子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隻要問一句:“母欲為漢栗姬耶?”
隻這一句話,就能瞬間讓人找回理智。
漢栗姬何許人也?
一個女子,能夠在青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是遺臭萬年的一筆,這個殺傷力簡直是可以讓後世為人母者都時時警醒自身。
誰願意在曆史上留下這樣的名聲,死了不知道多少年後,還要被人指著脊梁骨罵啊?
誰也不願意。
第二大懸案則是,皇長子劉榮到底有沒有死。
關於這個問題,後世中的答案就更加複雜化了。
哪怕易水容氏拿出了自家的族譜,以及當年老祖宗“容留”——即皇長子劉榮留下來的遺物也無法證明這真的是真的。
眾所周知,在某個時期有些人開了一個壞頭。
隻要自家有點勢力了之後,就喜歡給自己往上找一個名流千古的老祖宗。
以此來證明自己的成功那是天注定的。
華夏人自古以來就信“天命”。
而第三大懸案則是很簡單的一個猜測——即:帝師、右相陳拓的離去,到底是自願的,還是被當時的孝景皇帝逼迫的?
關於這一點,陳氏、劉氏、以及天下人各說紛紜。
眾所周知,大漢覆滅之後,劉氏和陳氏的關係就有些“曖昧”或者說叫做“若即若離”。
與上黨趙氏以及隴西秦氏不同,當初大漢劉氏的覆滅,陳氏居功甚偉.....
陳氏給出的答案很簡單,有被迫的成分在,但大多數是自願的。
他們給出了後來寧遙散人,也就是陳拓的手劄,這手劄是陳拓在天下遊曆的時候所寫,其中也寫了這一次離開京都到底是為什麼。
是因為一個賭約。
和皇帝的賭約。
賭輸了,所以陳拓應照與皇帝的賭約離開了長安。
劉氏給出的答案則是:陳拓完全是自願的。
在劉氏後人的口中,陳拓是因為厭倦了朝堂政務,而且被當時陳氏真正的家主“陳秋”所逼迫的沒有辦法了。
陳秋在來到長安城的兩年之內,就依靠著自己“家主”、正統的身份,將所有陳氏門生故吏全都聚攏到自己的麾下,然後逼迫陳拓離開。
當時的皇帝劉啟雖然多次挽留,但仍舊無可奈何,迫於陳秋的強勢,隻能夠讓陳拓離開。
而天下其他人的看法則是更加極端,他們從後來陳拓所做的幾首辭賦來推斷,判斷陳拓完全是被劉啟過河拆橋了,覺著陳拓的勢力太龐大,覺著陳氏的勢力太龐大。
覺著是因為劉啟想要建立後來的“中樞丞”,設立那個被稱之為“內相”的中樞府令,所以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老師逼走。
這樣的聲音在後世的史學界占據了大多數。
而巧合的也是,在離開長安城後的這一年內,陳拓以“寧遙散人”的名字創作了大批的辭賦,這其中甚至有三四篇為傳世名作,列入後世的中學課本當中。
其中《辭虛賦》中有一句更是為這種聲音充當了佐證。
“望長月而歎兮,得之於無窮;誤入塵網而錯兮,辭虛年於長樂;君曾越複臣兮,歎年華之儘虛。”
其中後也是中人將其解釋為,這是劉啟辜負陳拓的象征,尤其是那一句“君曾越複臣兮”,將“越複”二字指為通假字,看似是越複,實則為越負,負心薄幸的負。
但無論這一年的懸案何其多,這一年也終究過去了。
景元十六年的春天在所有人的盼望中逐漸到來,這一年劉徹成為太子,且拜師了陳秋之後,他的年歲也逐漸的變大了。
換句話說,劉徹該找一個“太子妃”了。
這個人選該從何處找?
較為聰明的劉啟想到了“陳氏”,他在思考一個問題,讓公主成為陳家的人,這或許並不能夠讓陳氏全心全意的幫助皇室。
可若是讓陳氏女成為了劉家的人呢?
屆時,順帶讓陳氏女成為皇後呢?讓身上流淌著陳氏與劉氏雙重血脈的人,成為太子、甚至是下一代的皇帝呢?
到了那個時候,陳氏還能夠像現在說的這樣,站在旁觀者的角度麼?
劉啟開始為劉氏謀劃陳氏、開始為劉徹謀劃陳秋的女兒。
而劉徹在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後甚是激動,他覺著自己如果能夠娶到陳氏的女兒,那麼日後的皇位以及豐功偉業就絕對不會出什麼問題了!
他開始興奮。
然而,暗中另外一個人如同毒蛇一樣,也在覬覦這個位置。
劉膘。
館陶公主劉膘。
她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後,至於陳氏女?她可以念在陳氏這麼多年為劉氏辛苦的份上,允許陳氏女當劉徹的妃子,這是多麼大的恩德啊。
依照劉膘那個愚蠢的腦子來看,她覺著她能允許陳氏女為妃子,而不是讓劉徹的後宮隻有自己的女兒一個人,甚至允許陳氏女誕下皇子,這已經是她莫大的恩典,是皇室莫大的恩典了!
是的。
隻是過了三代人,劉氏就早已經忘記了一件事情。
當劉氏的先祖不過是一個泥腿子的時候,陳氏已然位列三公!已然在天下稱雄!
劉氏的血脈高貴?
這世上,從沒有什麼狗屁高貴的血脈!
誰又比誰尊貴?
所以,劉膘在天子令人前往陳氏府邸中,尋找陳氏家主陳秋討論兒女婚事的時候,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
這個蠢事最後讓劉膘命喪黃泉,也讓劉徹直到後來臨死之前都一直念念不忘。
甚至就連最寵愛這個女兒的竇太後都無話可說。
這是被劉氏記載族譜中的一件事情,因為發生了這件事情,當朝皇帝親自前往官渡,在“安國至聖漢王”陳野的靈位之前致歉賠罪。
劉膘到底做了什麼?
這要從景元十五年的年末開始說起。
當劉徹被立為太子的時候,劉膘就開始激動了,她想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後,然後在下一代皇帝登基之後,繼續讓她可以像現在一樣這麼“肆無忌憚”。
甚至她可以比現在更肆無忌憚。
因為她覺著,到時候她的身份就是長公主+皇帝的嶽母+皇後的母親,這樣的身份難道還有人能夠壓得住自己?
劉膘的蠢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
她甚至真的發自內心的以為,陳氏不過是隨便劉氏玩弄的世家....
景元十五年,臘月十三
劉膘入皇宮,向劉徹訴說這件事情,之前劉徹能夠在劉榮、栗姬的雙重壓迫之下,還能夠保住王痣以及自身的安全,大多數是依靠著劉膘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