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九錫者,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殿。”
“時王以一字為貴,尤以春秋霸主為先,天子言,欲改封安國王為“晉王”,為諸霸主之次,封國官渡、黨等二十郡,幾為大漢半數國土。”
“安國王辭之,言:陳氏無有稱王封國者,陛下勿再言。”
“時有寵臣天子曰:安國王或欲圖者甚。”
“永元四年,天子再賜九錫,欲改封安國王為“秦王”,為諸霸主之最,封國長江以南,已為大漢之半。”
“安國王辭之,言:陳氏無有加封九錫、稱王封國者,陛下勿再言。”
“又有寵臣天子曰:或為安國王先祖無有追封者。”
“永元五年六月,天子追賜安國至聖漢武王、太大羅天得道真君九錫,許其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殿、追封為“秦王”。”
“七月,天子又賜安國王九錫,許其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殿,欲改封其為秦王,為諸霸主之最,封國長江以南、連官渡城,封地越大漢,為天下之最。”
“安國王辭之,言:陳氏無有野心稱霸者,凡俗之許,皆為虛妄,乃為一心之民,而不負天恩也。”
“三請三辭。”
“時眾人緣,此乃先例,而之再賜必受。”
“於是,永元六年,七月,天子又再追封,追封陳林武之父為秦王,追賜其加九錫、許其榮光後再賜安國王九錫等,一乾加封一如往。”
“安國王大怒,於未央宮前大喝曰:王若無事,請多乾政,勿要做無用之事。”
“後,請數十夫子與天子。”漢書孝敬皇帝實錄
永元六年,八月。
劉驁小心翼翼的坐在未央宮中,偷偷看了看自己老師的臉頰,小聲的問道:“老師,您還生氣麼?”
他悄悄的將茶水往前推了推,十分恭敬。
陳林武看著這一幕,心中即便是有再多怒火也是消失了,他按了按額頭說道:“陛下,我一早就跟您說過了,陳氏沒有封王、也沒有建國的心思。”
“至於加九錫這玩意,陳氏也不在乎。”
“您怎麼就是不聽呢?”
“前幾次我都拒絕您了,您還非要給我來個三請三辭,您說您到底是乾什麼呢?”
劉驁坐在那裡,小小的一團。
因為年幼最關鍵的那兩三年被困居在深宮當中,所以如今的他看起來十分瘦小。
他小聲的說道:“我不是想給老師最好的麼?”
等看到了陳林武無奈的神色,他才低聲的嘟囔了幾句什麼,而後在陳林武緩和下的神色裡,小聲的問道:“那老師,既然您不生氣了,那十個夫子以及他們布置下的課業是不是”
陳林武幾乎是被氣笑了,他看著劉驁冷笑一聲:“等什麼時候陛下出師了,自然就可以不做了。”
永元七年陳林武所說的話似乎還在劉驁的耳邊回旋,劉驁站了起來,看著麵前的政務歎了口氣:“老師啊”
“我這些年,應當是沒有讓您失望吧?”
他抬起眼眸,神色中帶著些許的疲憊和蒼老,此時已經是永元三十一年了。
陳林武在永元二十七年的時候逝去,那個時候天子的情緒幾近崩潰,整個人大病十日,最後還是陳林武的兒子送來了陳林武留下的遺書才讓皇帝振作起來。
爾來又四年也。
大殿外走進來的劉成則是歎了口氣,他知道自己父親心中的感傷。
孝敬皇帝在位共三十八年,算是漢朝在位最長的幾位皇帝之一了,而與曆史中的劉驁不同的是,孝敬皇帝劉驁終其一生都在踐行他與老師的諾言,終其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的治理大漢。
在他的治理之下,大漢變得更加昌盛了。
人們將這一段治理稱之為“永元盛世”,這是大漢百姓日子最好的一段時日,哪怕是武皇帝在位期間都比不永元帝,因為武帝期間還發動過戰爭。
而永元帝時期,已經多年無戰事也。
永元三十八年的時候,天子病逝,而後傳位給了太子劉成。
劉成披黃袍的時候,自己的年齡都已經將近三十歲了
而他在即位之初,便立下了自己的太子。
次年,天子改元為“黃龍”,是為“黃龍元年”,而這一年,在曆史的長河中,為“公元前17年”。
陳氏在公元前三六五年而始,至今已然三百四十八年矣。
黃龍年間,皇帝的治理還是可以的,雖然偶有享樂,但大多數時候能夠兼顧政務,而不讓天下過得較為窮苦。
而在黃龍年間,皇帝和陳氏處於一種各自不打擾的情況。
陳氏雖然偶爾也會有子弟出任朝堂官員,但一般在做到某種程度的時候就會離開。
可即便如此,天下也沒有敢小瞧陳氏。
一直到黃龍十四年,一切都變了。
天子追求享樂、奢靡無度,那位前期做的不錯的君王好像徹底消失在了時光長河之中。
民間也偶爾傳出對天子的怨言,但這些怨言還少,並沒有成就什麼氣候。
天子也就當做看不見。
黃龍十五年,天子在群臣激憤的反對下,廢後。
皇後被廢之後,支持太子的聲音逐漸的變弱。
這個時候的太子方才十三歲。
黃龍十七年,仿佛曆史要讓所有人記住這一年一樣。
天子廢太子,而迎立新後。
新後名為“王莫晚”。
她有一個弟弟。
同樣姓王,因為她的母親在懷弟弟的那個夜晚,夢見一條白蛇居於天闕,等到這個弟弟誕生的時候,天空之中出現了無數的祥瑞。
因此為之取名為“莽”。
他叫王莽。
這一年是公元曆一年,是世界的開端,也是王莽進入政壇的第一年。
那位被廢棄的太子鬱鬱不得誌,不能居東宮,於是被天子改封為“弘農王”,封地便在官渡城附近。
奔騰著的馬帶著鬱鬱不得誌的太子前往封地。
這位鬱鬱不得誌的太子有一個十分好聽的名字。
他叫做
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