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一上午,泥路不好走,還帶著幾十斤東西,大太陽又當空炙烤著,秦向河是又累又熱又餓。
快到招待所時,他在一家小門臉中藥店外,就著壓水井灌了幾氣水。
先用水墊吧下肚子,在家翻了很久,連個分票子都沒找到,是真正身無分文過來的,餓也沒法。
尤其是天氣熱,路邊五分錢一根冰棍,都讓他看著眼饞。
唯一開心的,經過縣農副產品市場,也就是後世的菜市場,見到裡麵一魚攤也有幾條黃鱔賣。
順道問了下價,攤販老板竟開到了五塊錢一斤,這可比鎮上貴多了,頓時稍稍安撫了他的忐忑不安。
此時長溪,沒城管啥的,隻要不是當街攔著路,在哪擺攤,根本沒人管。
徑直到縣招待所外,旁邊兩家小旅館,也不時有人進進出出,他放下自行車,解開蛇皮袋,直接就吆喝起來。
漸漸,他發現自己來前,把一切想的過於美好了。
喊了一個多小時,喉嚨都啞了,奔著新奇玩意來的人多,而真正想買的沒有幾個,招待所裡那些衣著光鮮的出出進進,路過也會瞄一眼,但連過來問個價的都沒有。
最後,開張還是一個長溪本地人,聽他說是山裡捉的野黃鱔,這才勉強以市場裡的價格買了一條。
秦向河沒有秤,直接捉一條大的,手裡墊墊,估摸著算錢,斤兩肯定不準,但保證隻多不少。
興許是這樣賣的緣故,坐實了是野黃鱔,後麵又零星賣了三、四條。
眼看日頭偏西,他頭大起來。
以這速度賣下去,怕要兩、三天才能賣完這一蛇皮口袋。
不說袋子裡黃鱔能不能活到那時候,倆娃可還在劉劍家呢,萬一人家兩口子明天有事,他這不回去,倆娃怎麼辦。
再者了,他就算想商量下都沒戲。
據他的記憶,從今年起,那種最老式的手機大哥大,才會進入國內市場,當然是指那些經濟相對發達些的沿海幾個大城市,這時的茅塘村,連個固定電話都還沒有的。
圍觀的人越來越多,真心說買的,卻寥寥無幾。
這些人邊湊熱鬨邊還交流著,一致表示這個不好做,味道不好,有那閒錢還不如多吃點魚肉……
味道不行、肉澀、有腥氣……
聽著這些詞,秦向河眼睛忽地一亮。
這時經濟還很落後,大多數都在溫飽線上掙紮著,口味其次,吃飽才是主要的,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才會對飲食慢慢提升要求,也因此出現各樣菜式以及各種配料調料等。
像現在人炒菜,油鹽醬醋齊全,再加上蔥薑蒜就基本夠了。
他前世在小飯店做廚師,無聊時琢磨過一陣配料,尤其是十三香,這個後世著名的品牌,此時應該還是遙遠河南省一個家庭作坊式小廠,隻在那個馬店市附近有點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