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問題的側重點就到了糧草上了。
從怎麼征集糧草,到要不要加賦稅,這些官員們就吵了一輪。
還沒吵完呢,有人試圖把問題轉移到彆的方向,比如,如果要加賦稅,怎麼加?
目前大寧對百姓們的賦稅要求比較低,太祖時期是三十稅一,先帝在位時間太短,加上這個時代默認的孝期不改父誌,所以對這方麵沒有什麼變動。
到了皇帝繼位,前幾年皇帝也沒改,到了登基第五年,太祖、先帝與皇帝先後治理下,幾十年的調養生息,讓這片經曆了戰火的土地恢複了大部分生機,於是當年皇帝找了個理由,把賦稅調整到了二十稅一。
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三十稅一,是指農民需要將其一年的收成中的三十分之一上交給國庫。具體說的話,這是一種田租稅率,農民需要繳納土地收獲總量的三十分之一。
對於古代而言,這種稅收算是很輕的了。
當然了,這隻是其中一種稅,也就是土地稅。
相比較而言,二十稅一似乎一下提高了不少,但實際上對於百姓來說,這也算是不錯的了。
畢竟有某個最高時期達到了三分之一的稅率擺在前麵,這還沒過去百年呢,老農們之間互相談談心、回憶回憶往昔都能想起當時艱難求活的日子是怎麼過的。
再對比現在,隻是二十稅一而已,重嗎?
還好吧。
而對於這些官員來說,常年坐在寬敞明亮的房子裡辦公的他們,距離農民其實很遠,而在他們看來,二十稅一其實也很低了,而國庫缺錢,這些百姓難道不應該為這個國家出一份力嗎?
即便是十五稅一,百姓們也能過得不錯吧?
而這其中,自然不包括那些實實在在出身農耕之家的官員,而場上對此表現最為激烈的也是這一些人——他們比那些所謂寒門貴子、簪纓世家出身的官員們更明白百姓們的生活從來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簡單。
李淸懿聽了半天,也大概將幾方陣營給看得七七八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