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紅說:“他可能也跟老二一樣,看不上你這個燒鍋爐的,也看不上我這個在食堂打雜的,覺得‘知識青年’這個身份比咱們這樣的工人更好吧。”
趙大誌:“他算什麼知識青年?上學的時候不好好上,成績老是排倒數,這兩年離開學校了,他倒覺得自己是個知識青年了!早乾嘛去了?他看不上我們,我們還看不上他呢!我們最起碼趕上了好時候,都在工廠找到了工作,都能靠雙手吃飽飯、養大孩子,他呢?他能靠自己成家立業嗎?”
於曉紅沒有接話,但是心裡對丈夫的話是非常認同的,她和趙大誌能有今天,的確是“趕上了好時候”,有很大的運氣成分,還真不能完全說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趙大誌是個城市孤兒,父母早逝,隻留下三間破房子,靠打雜、撿破爛為生。於曉紅是從農村跑出來的,父母要把她賣了給兄長換彩禮,她不願意,連夜出逃,一路乞討來到津市,機緣巧合遇見趙大誌,倆人就在一起過日子了。
那是1946年。那一年,趙大誌19歲,於曉紅17歲。那時候,趙大誌名叫趙鐵蛋,於曉紅名叫於二丫,倆人一起打雜、撿破爛,把日子過了起來。
沒幾年,新國家成立,城市裡建起了很多工廠,用工需求激增。他們倆也趕緊去報了名,才有了現在的工作。
趙大誌和於曉紅這倆名字,是找工作的時候請人幫忙起的。
趙家現在的三間正房,也是倆人在一起後翻新的,原來那三間屋都破的不成樣子了。
那次出逃,就是於曉紅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了,她用儘了畢生所有的勇氣,孤注一擲的離開家,去賭一個未知的未來。
可能是因為那時候一無所有吧,沒有什麼好失去的,賭輸了也無所謂。後來,她的膽子再也沒有那麼大過,一直活的小心翼翼的。
寧安接著趙大誌的話說道:“他就是沒吃過苦,不知道人心險惡,等他在外麵吃夠了苦頭,說不定就能想起爸媽的好了。”
趙建華說道:“大哥可能會因為在外麵吃了苦而記恨爸媽。他可能會想,要不是爸媽逼著他做家務,他就不會去當知青,也就不會吃苦了。”
寧安詫異的看了他一眼,沒想到小弟看事情還挺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