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饑荒,九姊妹共立新門戶!》全本免費閱讀
5月底6月初的時候,就是他們這邊的夏收季節。
因為小麥成熟之後是不能耽誤的,要不然隨便一場暴雨過來,就有可能導致源源不斷的麻煩。
一旦乾燥的麥子被淋雨,就會給收割帶來困難,潮濕的麥子不好割,暴雨會將豐.滿的麥粒衝刷到地裡,導致減產,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麥子就會長滿地,這又會給自己帶來無儘的工作量,所以夏季的搶收工作反而比秋收更加的緊張。
老一輩的百姓都會觀察天氣,因為從6月開始就進入暴雨季節了,隨時隨地都有可能下雨,這是猝不及防的,如果是小雨還能忍,可若是暴雨大風加冰雹,那幾乎是要絕收的。
是以一旦開始計劃收麥子,連陶昌義夫妻倆還有翠花,都關門回來收麥子了。
今年收麥子家裡人多,奶奶就全心全意的帶著她在家做飯,做好飯翠花她們仨會回來吃好後再給其他人送過去,因為搶收的時候會有人趁火打劫,所以他們必須時刻有人在那兒盯著自家的糧食,再熱也得等。
幸好這年代樹多,隻要有樹蔭,人就能承受的住,對比後世動不動35度40度以上的高溫,在還未被工業化汙染過的年代,氣溫還不是特彆高,能達到三十度以上,卻上不了三十五度,絕對可以承受,畢竟一沒有風扇,二沒有空調,全靠人體自身調節溫度。
等到傍晚天不是很熱的時候,奶奶才會帶著她和小哥去地裡麵幫忙撿拾遺落在地裡麵的麥穗。
天黑之前將麥子拉到曬穀場,各家各戶再用自己的辦法將麥穗裡的麥粒碾壓出來,這個時候就彰顯出家有牲畜的好處了。
但凡養牲畜的人家,誰家不是十來畝地要忙活?借肯定是不好借的,也幸好他們家人多,搭班去曬穀場用重物拍打,也能起到脫粒的作用。
在陶昌義領著家裡的大大小小曬麥子翻騰麥子的時候,奶奶就領著她和陶安,起早貪黑的去麥地裡撿拾麥子,不僅在自家地頭,彆人家的地頭他們也去看,這種情況彆人家也有,所以這年代的地裡麵,你幾乎看不到遺落下來的麥粒,是的,不是麥穗,而是麥粒,那是連麥粒都不放過的年代啊!
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