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到了北宋後期宋徽宗的時候,又漸漸被提了起來,那是因為遼國的國勢日日衰落。宋徽宗又懵動了要收複燕雲十六州的願望,為了能徹底摸清遼國的形勢,和現在遼國的虛實,宋徽宗便派童貫出使遼國。
童貫到了遼國後,遼國自然是為了聲張國勢,便帶著童貫去約見遼軍,童貫一見到遼軍到現在還很威武雄壯,心裡就有些膽怯,心道“多虧聖上沒有貿然發兵收複十六州,否則,必然又會和當年的太宗那樣兩次收複都遭到了慘敗,而且還傷亡損失慘重。”
卻童貫在返回大宋的途中,在走到了大遼國南京燕京桑乾河(盧溝橋)一代,遇到了一個人。此人毛遂自薦,認為自己很有才乾,認為自己有緯天經地之才,強烈的要求要見到大宋國大使童貫童大人。
童貫見來人如此強烈的要求要見自己,就認為此人肯定不是一般的人,要不此人就懷有大才不遇,要不就有什麼重要的大事要告訴他。
果然童貫猜得沒錯,此人果然是感到自己懷才不遇,今日如果能求見得到和大宋使臣見一麵的機會,一定就會得到重用。於是,求見宋國使臣童貫之心那是迫切的到了極點,期望通過這次能得以相見,讓自己從此能飛黃通達得到重用。
此人不是彆人,此人就是大遼國一個感到自己很不凡,而又一直名聲很壞,因為很壞得不到遼國重用的一個人。此人姓馬名植,單名馬植。這馬植以往感到自己很有超凡常人的才能,卻又因為彆人都叫他是個小人,名聲混跡的很壞,一直沒有得到大遼國的求賢錄用,此人又沒有什麼才學,所以考官也考不就,就一直感到自己懷才不遇,並因為自己有這麼大的才華,遼國卻不錄重用,就對自己的國家懷恨在心,如今一聽到大宋國的使臣童貫童大人出使大遼,童貫在大宋的權柄他是早有耳聞,於是就立刻冒死要截住童貫的使臣隊伍,認為自己往後的前程就在此一舉了。
果然,童貫很快的接見了他。一見麵,他就先跪拜見過了童貫,起來,然後要先顯示自己的才華道“我知道大使大人此番出使大遼,必然懷著緯天經地之心,但緯天經地之事,需要緯天經地之才相助才能成功,燕雲十六州,落在大遼國時間已久,十六州之人,如今也習以為常把自己視為了大遼國民,在此情況下,沒有緯天經地之心,得不到緯天經地之才的人相助,那隻是一片空論。”
童貫一見此人說話能先抓到了重點要害上來,又認為此人是遼國人,必然對遼國的情況更為了解,就開始認真起來的道“以先生之見,當有何良策?可否如實指教?”
馬植道“要下燕雲十六州,也並不難,大人何不回去湊明聖主,聯金伐遼,隻要大遼國一滅,這燕雲十六州又會是誰的?此也叫遠交近攻之策,大宋國何樂而不為呢?”
童貫一聽此人說的有門,就住下不走了,與此人在這裡攀談了一天,卻此人因為是大遼國人,自然對大遼國的弊端了如指掌,說的是頭頭是道。自己的看法,和自己以往對大遼國的不滿,都變成自己認為的良策說了出來。並以自己的看法說出大遼國又不應該那樣,又不應該這樣,因為這樣那樣又導致了什麼惡果。否則,大遼國如果不那樣不這樣,又會變的怎樣的強大。卻如今,眼看國勢微微,眼看不保,如此,大宋國再不收複燕雲十六州,難道又要眼看著讓金國讓彆人得去嗎?如果宋金聯合就不一樣了,大宋國可以出兵不出力,讓大遼國與大金國拚得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待到大遼國要滅了的時候,大宋再對大遼軍隊略施仁慈,讓遼軍感恩,與金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必然是,大遼國在困難的時候,遼國軍隊,投降大宋國,而不能投降置他們於死地的大金國,此又不是一舉兩得又是什麼?到了那時候,說不定大遼國也投降了大宋,那時,大宋國勢更是日強,再以仁慈之軍去對大金國,大金國再降,大宋國豈有不統一天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