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原來,那是宋神宗元豐四年,即公元一〇八一年,宋神宗經過王安石變法,使國勢日日強盛,又經過多年長時間的不懈準備,終於看到條件已經成熟,便君臣金殿議定,認為國家現在完全已經有足夠的條件,可以對屢犯邊境騷擾的西夏國,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旨在要滅掉西夏國的軍事大討伐。通過一次討伐,完成大宋對西夏國各民族的統一。
於是,宋神宗便下決心,從自己的禁衛軍中調動了三十萬精銳軍隊,又采用了王安石的建議,為安置各路藩王的穩定,又從各路藩王中調動了二十萬蕃軍。再從地方調動上百萬用來運輸保障糧草供應的保障部隊,兵分五路大軍,雲集西夏國境內。一聲令下,五路大軍大舉進攻西夏國,史稱大宋元豐五路伐夏,元豐是宋神宗的年號。
宋軍五路大軍一殺進西夏國境內,宋神宗的三十萬精銳禁衛軍擔任**三路重點突破,二十萬藩軍兵分兩路作為兩翼,五路大軍遙相呼應,來勢凶猛,勢如破竹,令西夏軍,節節慘敗,救援都來不及。頃刻間,西夏國陷入了驚恐崩潰無法應敵的局麵。
麵對這樣的形勢,看到大宋國一次出動這麼多的精銳軍隊,西夏國豈有不知大宋國的真正意圖是要乾什麼嗎?在這樣的情勢之下,人家都要一心吞滅你的國家了,再彆的所有的條件和讓步還管用嗎?西夏國君臣上下情知情況不妙,再耽誤時間等於亡國,於是立刻趕緊派出使者,火速快馬加鞭向大遼國求救。
事實上,西夏國向大遼國求救也並不是這一次,每一次大宋國忍受不住西夏國軍事侵占騷擾的時候,出兵伐西夏國,西夏軍抵擋不住宋軍進攻的時候,都會向大遼帝國求救。大遼國因為有澶州之約不好出兵,又為了幫助西夏不至於被大宋所滅,一般都會從中斡旋調停。到最嚴重的時候,為了給大宋施加壓力,還會調集重兵陳於遼宋邊境給大宋施壓,以此而促成大宋和西夏國停戰的目的。
卻這一次,宋神宗與王安石決心已定,決定一口吞滅西夏國。五十萬大軍,再加上後勤保障大軍,一百五十多萬,這不是一個小數目的進軍。這樣的一次大軍事行動,這是一次經過多年的苦心準備,已準備充足,又這樣的興師動眾,耗資巨大,決不可能不達到目的中途而廢。於是,宋神宗咬緊牙關,聽從王安石的建議,決心這一次一定要滅掉西夏國,掃除西北西夏國長期以來不斷的犯邊對大宋邊境的騷擾心腹大患,決定要出重兵,一舉滅掉西夏國。
因此,這一次大遼國再故伎重演,使用一般的斡旋手段調停已經再毫無意義。大遼國見再故伎重演陳兵邊境不管用了,也已經無法阻止宋神宗一心要滅掉西夏國的決心了,大遼國卻又不甘心降低自己起不到作用的地位,就也是君臣上下如坐針氈,騎虎難下。
宋軍五路大軍,供應接濟充足,長驅直入,深入西夏,節節勝利,西夏軍節節受到重創,傷亡慘重。西夏國不斷的派使者向大遼國苦苦哀求求救。大遼國眼看西夏國境況不妙,更是心裡急的要拿出一個趕快切實的應急辦法來,做到更急切更有效的來引起宋廷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