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正在此時,童貫又經過近年半的時間,儘管劉鎮和數員宋將在陣上,相繼與方臘起義軍餘部拚殺時戰死,但童貫終於還是(剿)滅了方臘餘部所有的起義軍,終於班師回朝。童貫立刻受到宋徽宗的召見,將童貫這個太監出身的將帥封為趙國公。
宋軍折了善戰不怕死的劉鎮以及數員宋將,這也是對宋軍一個不小的打擊,卻這些童貫(鎮)壓徹底根除方臘起義軍後,並沒有去多想,反而趾高氣揚,自認為大功告成的班師回朝,將宋軍因為折了劉鎮及數員宋將而造成的嚴重損失拋到九霄雲後去了。
如此,趙良嗣見童貫率軍勝利班師回朝,認為時機到了。在趙良嗣看來,認為這恰似天賜良機,他正認為該出兵的時候到了,恰在此時,童貫就勝利班師回朝。於是趙良嗣認為這真是天在相助,幫他成就大事。
在趙良嗣看來,契丹遼國越到了向大宋國求救的時候,趙良嗣就越感到大宋國向契丹遼國出兵北伐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時候到了。於是,趙良嗣感到女真金國已經勝局已定,而契丹遼國必滅無疑。於是,數日來,他建議讓童貫經過精心做好隨時出兵的準備,和宋徽宗蔡京童貫的數日潤養。之後,這四個目光短淺,不顧利害關係一心要獲取燕雲十六州的人,在趙良嗣認為該出兵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時候到了的情況下,終於繼續有童貫率領,繼續又率領汴京禁軍十五萬,浩浩蕩蕩一舉撲向契丹遼國的南京燕京,要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戰役由此開始了。
在(鎮)壓方臘起義軍的時候,王稟英勇善戰,這次因為童貫在北伐的時候被趙良嗣的言辭受到了啟發,在心裡產生了一個奇特的想法。在此想法下他感到也用不上王稟的英勇了,又怕王稟再奪了首功,地位有可能會升到他的前頭,所以就接著這次(鎮)壓方臘王稟戰功卓著,就向宋徽宗推薦提升王稟為太原節度使,宋徽宗準湊,就派王稟去鎮守太原去了。
北伐收複十六州,如果從戰略眼光來看,隻要沒有其他目的,為了保障戰爭的順利進行,和獲取戰爭收複十六州的勝利,象王稟這樣英勇善戰不怕死,而又有萬夫不當之勇,那一個(主)帥在這個時候也不會舍得鬆手。
可是此時的童貫他的出發點不是這樣,他受到了趙良嗣前後觀點高論論述的根深啟發,感到此次北伐收複中原,真的要出仁義之師兵不血刃了。此時在他的心裡感到要在仁義之下收複十六州,還那裡能用得上王稟。在這種情況下,用一些不能和他爭功的一般的不出名的將領就可以了。所以在童貫的心裡,此時根本不需要勇將去衝鋒陷陣,來保證戰爭的勝利了。而王稟也樂得個提升,並不知道童貫這是要調虎離山調開他之計,就高高興興的去太原上任去了。
還有那個擒住方臘有功的韓世忠,也因為勇力過人有功,童貫認為也不需要他再功大在自己的前麵了,所以就被童貫建議提升調去了兩狼關為總兵。
蔡京看到童貫率領十五萬禁軍出征滅方臘叛軍這麼順利,而且眼看著王稟和韓世忠都因功升了官,見童貫這麼能打,在短短幾個月就擒獲了賊首方臘,心裡感到童貫還真有能力。這次看到童貫又要率領十五萬禁軍出征去收複燕雲十六州,看到契丹遼國都被金國打的向大宋來求救了,就認為契丹遼國完了。在此情況下,童貫率領十五萬禁軍去收複燕雲十六州,更不是易於反掌的事嗎?於是看到勝利在望的蔡京,在此時又想到了讓自己的兒子蔡攸也去跟著出征北伐分一杯勝利的羹,否則,他又怎麼願意把自己的兒子親自向皇上請示送到戰場上去呢?於是,蔡京就在宋徽宗麵前給自己的兒子討了個副(元)帥的職。在蔡京看來,這次收複燕雲十六州勝了,也不用說有身為副(元)帥自己的兒子一份功勞,如果敗了,那自然是正(元)帥童貫的罪過了,與自己身為副(元)帥的兒子毫無相乾。於是,蔡攸這次便被跟著掛了個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