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一回:曆史再造宋嚷公·再演臨陣書仁義(2 / 2)

英雄三婿傳 安奇趣記 3407 字 6個月前

卻這些童貫此時都沒有考慮,這與大宋國曆代皇帝精心的投機取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北宋從宋太祖趙匡胤趁後周老皇帝駕崩小皇帝年幼,而陳橋兵變奪取了江山建國以來,到宋太宗趙匡義趁著契丹遼國老皇帝駕崩小皇帝年幼,出兵伐遼收複燕雲十六州,被蕭太後迎頭痛擊慘敗,再到這次趁著契丹遼國內亂外患被女真金國打的難以招架,那一次不是乘人之危?如今讓童貫這麼一個看似精明的人這樣去做糊塗

的事,這就如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這不是明擺著要讓童貫這麼一個人,受到趙良嗣啟發異想天開的拿著十五萬宋軍禁軍將士的性命去開一個天大的玩笑嗎?去不負責任的戲耍,去異想天開的白送嗎?

於是,童貫就和宋嚷公一樣,臨陣也大書仁義二字,大言要以仁義感化遼兵。他認為現在契丹遼國快完了,隻要他們宋軍一感動遼軍,就如他推薦的那個大賢趙良嗣之言遼軍就投降了。於是他下令宋軍不許殺死遼軍一個兵一匹馬,如果誰不執行命令,誰殺了遼兵違背軍令影響了大局,就要軍法從事斬殺誰的頭,毫不客氣,不管是誰決不姑息。

連對軍事一竅不通的蔡攸看到這裡都看不下去了,都終於忍不住不解的問“童(大)帥,如果這樣再如何能打仗呢?”

童貫道“副帥有所不知,如今契丹遼國交戰已久,契丹遼國人已被女真金國人打的十分仇恨女真金國人了,我們隻要率領大軍一施天恩,正與女真金人殺契丹遼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契丹遼人感到我們很仁義,又看到我們的大軍很多,就會被嚇倒,不戰而自己就會失去戰鬥力,就會不敢與我們交戰。這時,我們與他們施於仁義,不殺他們,他們感受到我們的仁義之後,見我們是仁義之師,自然就會臨陣不戰向我們投降。這樣不是不戰就讓敵人降了嗎?豈不是上策?這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如此,如果我們想要契丹遼國的整個土地,豈不是更容易了嗎?趙良嗣趙大人想到了,我如何會想不到呢?我比他想的還多,還充分,還深遠。就如我們上次去打方臘吧,方臘都把我們當成了死敵,抓住我們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要處死挖肚破腸取心肝解恨,結果讓我們的軍隊寧願戰死也不被俘獲或者投降,而我們現在對遼軍適得其反呢?在眼下遼國處境和遼軍處境如此艱難幾乎走投無路麵前,自然是所得到的結果可想便知,隻要聰明的人不難想象其結果會怎樣。”

蔡攸裝作聰明的恍然大悟,更不想著讓童貫感到自己是個糊塗人,而瞬間欽佩道“原來如此,有道理呀,童(大)帥,童大帥真不愧是當今的乾才,用武力能夠如此得心用手的順順當當滅了方臘反賊,如今又要左右開弓得心應手兵用不血刃收複遼軍,收複契丹遼國,了不得,了不得,此舉確實了不得。”

童貫高興道“要讓契丹遼人投降之後能感到我們大宋國的天恩,都一齊不投降女真金國而投降我們大宋國,歸順我們大宋國,必須得這樣做,你就看著我如何兵不血刃怎樣收複燕雲十六州和契丹遼人遼國和遼國的軍隊吧。”

蔡攸不住的頻頻點頭,好象要讓童貫感到自己聰明。

而燕京的守軍北遼耶律淳這邊,他們此時的想法又是怎樣呢?耶律淳排蕭乾和耶律大石率領兩支遼軍抵禦兩路宋軍,在這兩員遼國大將的心裡,和北遼軍將士的心裡,他們對宋軍在這種十分危難的時候來落井下石,趁火打劫早已是十分痛恨了,滿朝的文武大臣和守城的將士都早已同仇敵愾,滿朝上下都主張與宋軍決一死戰,給宋軍一個迎頭痛擊,軍隊的士氣已經到了空前的高漲。這就與大宋童貫率領的兩路宋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三軍統帥下令讓士兵與兩軍陣前彆開殺戒,大講仁義,讓遼軍趕快投降吧,我們是一家人。一個要決一死戰殺儘宋軍。儘管這兩支軍隊上陣遭遇到一起,雖然人數相差懸殊,但結果會是怎樣?想想不難知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