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知道自己的詩句可能讓康熙誤會了。她連忙解釋道:“皇上,奴婢真的隻是一時興起,隨手寫來,並無他意。奴婢在宮中一切都好,再者奴婢隻是會幾筆字,讀詩都一知半解的,怎麼寫得出這樣的佳作。”
想了想,她又補充了句:“據說這是一位姓黃的舉子寫的,奴婢隻是在家裡聽過書鋪老板念叨過,不想讓皇上掛心了,真是罪過。”
康熙馬上就不對勁了,聲音都冷了:“你見過這舉子?這詩是他寫給你的?”
瑪祿促狹一笑:“奴婢雖然自認長得貌美如花,但四歲的時候怎麼也迷不倒一個能做此繾綣詩句的舉人吧?”
“你這妮子真是該打!連朕也戲弄。”康熙也被自己的想法逗笑了,“不過,朕倒是好奇,這位黃舉子究竟是何方神聖?你居然記得四歲偶爾聽過的詩句,說不定也是個有詩才的,要不學一學?”
瑪祿見康熙神色緩和下來,心中也鬆了一口氣。她沒想到自己一時興起還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這首詩的作者黃景仁目前瑪祿也不知道他什麼情況,人行不行,隻知道他年少便有詩名,但一生鬱鬱不得誌,後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
於是瑪祿繼續說道:“皇上,這位黃舉子奴婢也是隻聞其名,未見其人。甚至這詩也是偶然間聽到,覺得意境優美,便記了下來。隻是這為官和作詩,大概還是不一樣的?”
康熙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深思,他輕輕點頭,表示認同瑪祿的話。“愛妃所言極是,為官之道,在於經世致用,庇護一方百姓。而作詩則更多是暢噫抒懷。這人若真有才學,朕自然不會埋沒,但也要看他是否適合官場。”
她這才放下心來,繼續說道:“皇上英明,能辨識人才,這是大清之福。奴婢相信,有皇上的慧眼,黃舉子若真有才華,定不會被埋沒。”
康熙聽後,臉上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摩挲著瑪祿的手:“沒想到你還有這樣的見解。”
瑪祿柔聲道:“皇上,奴婢雖有幸識得幾個字,大多數時候還是在灶台針線之間打轉,自然是知道百姓生活不易,更覺皇上勤政為民,隻為讓天下人得有所養,是多麼的辛苦。”
康熙被瑪祿的一番話深深觸動,他今天才覺得